前苏联第二代探测器是什么 (弗雷德科赫苏联)

2023-03-24 2:30:44 最新体育 maimiu

在前苏联有以“30HⅡ”命名的无人探测器,“30HⅡ”在俄语里就是“探测器”、“探针”的意思。

从“探测器1号”到“探测器3号”,重量大约都是950千克,有以太阳、地球或老人星作为摹准的姿势调整装置,并且装有太阳能电池和姿势控制或轨道修正用的小型火箭。发射的顺序是首先把“探测器“进入环绕地球的待机轨道,再从那里进入人造行星轨道或奔赴月球的轨道。

“探测器1号”1964年4月2日发射,在人造行星的轨道上作各种各样的飞行试验。“探测器2号”1964年11月30日发射,飞往火星,但是途中因通信中断而失败。

接着“探测器3号”在1965年7月18日发射,7月20日通过月球附近,从距离月面9960千米到11570千米的地方拍摄月球背面的照片,一共拍摄25张,底片在探测器里自动显象,并且传送回地面。

1959年9月发射的“月球3号”只拍摄了月球背面的2/3,还有1/3没有拍到。这次由于“探测器3号”的工作,月背地区就几乎全部拍摄下来了,仅仅还遗留有150万平方汗米的区域没有拍摄。

“探测器3号”识别了3500个地形,前苏联把其中的155个给予命名,发表在1966年9月、10月的(天文学杂志)上。但是这是前苏联单独命名的,国际天文学会不予承认。这个学会的月面命名委员会要求各国提出候选人名单,1970竿在英国的布赖顿召开的学会全会上,对500多个地方的命名作了正式决定。其中包括美苏两国的宇航员、德国结核菌的发现者科赫、英国气体定律发现者波义耳等。

对前苏联来说,到“探测器3号”为止,可以说都是之一代的行星际探测器。从“探测器4号”以后可以说是第二代的探测器,3号和4号之间大约有两年七个月的准备时间。从4号以后,探测器的重量和结构都是保密的,不过可以推测,是带有太阳能电池的、极大型的探测器。

“探测器4号”在1968年3月2日发射。按原设想,它应该环绕月球飞行,再返回地球。但是看来是失败了,因为前苏联没有公布它的飞行结果。

19郎年9月15日发射的“探测器5号”在历史上之一次完成环绕月球后再返回地球的飞行。9月18日“探测器”接近月球到1950千米的地方,并且转到月球的背面“9月21日探测18”似每秒11.2千米的速度再人大气层,然后降落伞打开厂溅落在印度洋上。探测器里装有植物的种子。

接着两个月以后,11月10日,“探测器6号”发射,11月14日飞行到距离月球2420千米的地方,并且转到月球的背固。1月17日返回地球大气层,降落在前苏联境内。

前苏联打算进一步发展这种回收技术,以便实现月面岩石的无人采集。1969年7月13日发射的“月球15号”恐怕就担负有这样的任务。7月17日“月球15号”进入环绕月球的剥孙卫星轨道,21日降落在月面的“危海”上。美国“阿波罗11号”人类登月的之一次尝试也是在这个时候,但“月球15号”的发射还比“阿波罗11号”早3天。当时也有人议论说,前苏联的无人探测器也许要抢在美国的前头从月面取回岩石。看来后来这个任务没有实现。不过,“月球15号”确实是第二代的月球探测器。

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很成功地实现了月面岩石的无人采集。这个探测器重1.88吨,9月17日进入环绕月球的孙卫星轨道,9月20日在月面的“丰富海”软着陆,使用钻头采集岩石大约100克。21日根据地面指令,“月球16号”飞离月面,34日在前苏联境内杰兹卡兹干东南80千米的地方软着陆。比起载人飞行,月面岩石的无人采集只需要花1/10的费用。

两个月以后,1970年11月10日,前苏联又发射了“月球”17号。17日“月球17号”在“雨海”软着陆,把装载在着陆体里的自动“月行车1号”放到月面上,这是历史上之一个月行车,它有8个轮子,车轮直径51厘米,车体长2.218米,宽1.6米,重756千克,车台上装有长半径2.15米的机械室。机械室盖子的内侧装有太阳能电池。白天这个盖子打开,太阳能电池工作产生电力,晚上为了保温,盖子关上。月行车上有电视摄象机,地面上的操纵人员可以一边看它的画面,一面发出指令,运转车子。为了抵御月夜的寒冷,机械室里有“同位素热源”装置。“月行车,1号”只在白天移动,夜间就进入“冬眠”状态。它一直工作到1971年10月4日,按原计划工作的寿命只有3个月,而实际上却活动了11个月。在这期间“月行车”1号运行了1540米,调查了80000平方米的月面区域,拍摄了200张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张月面照片,又在500个地区作了月面地层的物理、机械性质的研究,在25个区域作了月面土壤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当“同位素热源”装置里的同位素消耗完的时候,机械室的温度就下降,月行车的寿命也就结束。

“月球17号”成功以后,前苏联在1971年9月2日又发射了“月球18号”。“月球18号”进入孙卫星轨道,环绕月球54圈以后,9月21日逆推进火箭点火,降落在“丰富海”(北纬3°34′东经56°30′),但是着陆以后无线电通信中断。塔斯社说:“着陆地点从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高地中选择,观测结果显示在这样困难的地方着陆,是不走运的。”可以认为这就是说软着陆失败。这个“月球”18号里是否装有月行车,不太清楚。

接着,前苏联在1971年9月28日发射了“月球19号”。这次前苏联发表这样的消息:探测器之一次从月球人造卫星的轨道对月球周匣的环境进行科学调查。探测器10月3日进入孙卫星轨道,对月球进行观测。

“月球20号”在1972年2月14日发射,2月21日在“丰富海”刺匕端的山岳地带软着陆。着陆地点是北纬3°34′、东56°30′,和失败的“月球18号尸的着陆地点相同。“月球加号”自动采集月面岩石,2月9日飞离月面,2丹25日降落在前苏联境内杰兹卡兹干西北大约40千米的地方;这是前苏联第二次采集到月面标本。

“月球21号”在1973年1月8日发射,1月16日在“澄海”东端的李蒙涅尔环形山软着陆,放下“月行车2号”。这辆。月行车”重840千克,比1号重,装有经过改进的观测仪器。

前苏联1974年还发射了“月球22号”和“月球9号”,1976年又发射了“月球24号”。

弗雷德科赫苏联(弗雷德里克·勒赫) 第1张

这家公司比阿里厉害,年营收1千亿美元,却为何不愿上市进世界500强?

许多公司都以进入世界500强榜单为荣,毕竟在全球上千万家公司中,也只有区区500家公司能够进入这个榜单。这个难度可以说是比获得奥运冠军还难。比如说在中国香港,一个经济这么发达的地方,也只有区区两家公司可以进入世界500强。

强如阿里也是去年才之一次进入世界500强的榜单。可以说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是非常难的。公司入选世界500强,对于公司的品牌宣传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好处。除了世界500强外,现在许多公司也喜欢上市,毕竟上市除了可以融资,还可以让公司的名气更大。

不过有一些公司就不愿意上市,比如说中国的华为,还有瑞典的家居巨头宜家等公司。不过有一些公司,不仅不愿意上市,连世界500强也不愿意进入。

这么神奇的公司,世界上有两家,一家就是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远古巨兽沙特阿美,另外一家就是美国的科氏工业。不过沙特阿美已经准备上市了,而且估值达到了2万亿美元,是苹果公司的2倍多。

那么全世界就将剩下一家公司,不愿上市,而且还不愿进入世界500强。这家公司就是美国的科氏工业。如果科氏工业愿意公布财务数字的话,那么它可能将超过沃尔玛,成为世界500强的之一。沃尔玛在1997年之一次销售收入达到了1000亿美元,而科氏工业在2006年也公布过一次数据,当年科氏工业的营收也达到了1千亿美元。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科氏工业又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他们的营收至少在几千亿美元,不能说一定是,但是至少有机会挑战沃尔玛这个王者。科氏工业从来没有公布过他们的利润,但是它们是美国更大的液化石油气加工集团,拥有全美25%的市场,另外他们还是美国第六大的电力供应商。仅仅在石油领域的利润,就足以惊人。看看跟科氏工业齐名的沙特阿美,去年上半年的利润就超过300多亿美元,要知道苹果全年的利润才400多亿美元。

在美国市场还不如科氏工业的美孚,现在也是世界上更赚钱的公司之一。科氏除了石油、天然气跟电力,他们的还是世界上更大的沥青供应商,另外还拥有不少的金融跟期货业务。科氏的业务遍布了全球50多个国家。可以说科氏工业比阿里厉害得多了。

令人更加惊讶的是,科氏工业在他过去的接近80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利用过融资,全部的运营资金都来自自有资金,这才是最厉害。这也让公司成为了全球更大的私人公司。沙特阿美的所有权是所有沙特 *** ,科氏工业却是科赫家族的。

如果资产公开的话,科赫家族的科赫兄弟,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毕竟现在公开的世界首富贝佐斯,财富不过是1200亿美元,这不如科氏工业一年的营收。

科氏工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完成了非常多的收购,这也让它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更大的私人公司。世界上另外的私人公司,许多都有超过一两百年的历史。所以科氏虽然有70多年的历史,但是却算是短的。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通过家族两代人的努力,不利用资本市场,就成为世界之一,科赫家族堪称是伟大。

科氏工业创办于1940年,当年老科赫曾经在美国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石油开采技术,却因此遭到了同行的排挤。结果老科赫跑到苏联去,成为了斯大林的座上宾。整个苏联的现代石油工业,都是老科赫建立的,他也因此敛聚了巨大的财富。

之后老科赫回到美国建立了科氏工业,他去世之后把公司交给了两个儿子共同管理。科赫兄弟不仅是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他们在政界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70年代,他们还曾经参加美国总统的选举。虽然没有选上,但是至今他们旗下的基金会,依然秘密支持着全球30多个政党。

他们也通过支持这些政党来不停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如今兄弟两人也已经年过80,不过依然没有退休。不知道当科氏工业交给第三代发展之后,会有什么新的变化。科赫兄弟曾经说过,除非打死他,不然绝对不会把公司上市。科氏工业也堪称是全球最神秘的公司之一。

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童年梦想

很多年之后,当也许是最知名的“寡头”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新俄罗斯的监狱中带着一丝茫然和无奈翻阅法律书籍的时候,或许他的脑海中会再度浮现出自己童年时的梦想。

1963年,这个2003年和2004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列出的俄罗斯首富,曾经的石油和银行业寡头,在莫斯科一个普通集体公寓诞生。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犹太人,在一家工厂的高压机器工具车间。环境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理想。

就像19世纪末一个中国江浙小孩蒋梦麟的更大梦想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赢得一位皇朝 *** 官员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耀和特权一样,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童年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苏联工厂的红色经理——苏联企业中的首席执行官,这意味着他能够获得一个幼童心目中的尊重和特殊权力。在前苏联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尊重和特权都极为具体和形象,它可能意味着面包和牛奶,也可能意味着轿车和大房子。另一面则是没有尽头的排队购物和各种分配票据。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心想要成为现存社会状况和游戏规则下的精英。他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孩子。英国《金融时报》莫斯科站记者克里斯蒂娅·弗里兰,一位面容清秀的优雅女士在霍多尔科夫斯基身上发现了那个最听老师话的乖孩子的印迹,尽管此时他的贪婪已经在被人们腹诽。“霍多尔科夫斯基长着棕色头发,大大的、棕色的、目光天真的眼镜,英俊的脸,戴着一幅超大好的眼睛。他讲话的声音极其柔软,带着一种谦和得接近于软弱的℡☎联系:笑。”弗里兰这样描述据说当时掌控着俄罗斯的七位寡头中最年轻的一位。

弗里兰对寡头们的称呼很有意思,比如弗里德曼被称为“局外人”,波塔宁被称为“贵族”,别列佐夫斯基被称为“流浪者”(也有人称他为“教父”),古辛斯基被称为“导演”,但是你猜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称呼是什么?——“官僚”!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共青团的宠儿,他曾经是莫斯科门捷列夫学院的共青团副书记。《 *** 》记者戴维·霍夫曼说:“他有许多高层的庇护者,包括克格勃在内。”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犹太血统,而正好当时苏联存在着一种敌视犹太人的情绪,霍多尔科夫斯基完全有可能成为后来他所破坏的那个体系内的精英。

他是如何成为寡头的

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陆学艺曾经对记者说,他相信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畅通的社会。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则必然对个人的流动有着诸多障碍,先赋性因素如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往往决定了他一生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个人的才能和后天努力往往于事无补。

霍多尔科夫斯基最初的为实现童年梦想所作的努力就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阻碍:在莫斯科门捷列夫学院获得工程学位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份在一家重点军工企业中的工作——尽管这不是分配给他那一届学生的更好工作,但是这样可以使霍多尔科夫斯基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由于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霍多尔科夫斯基认为自己取得这份工作十拿九稳,但他的请求却遭到了拒绝。尽管从来没有人正式对他解释过原因,但是这位执拗的年轻人坚持认为,由于他是犹太人, *** 认为他不适宜在保密性很强的军工企业工作。

在当时最正式的门被堵死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只好选择其他道路。大学时代,由于当时盛行的“经费自筹”计划——即工厂和各种组织自己筹集经费,共青团获得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获得的各种收益的权利。大学里的共青团其实成为了商会。供职于学校的共青团使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到了开办一家“青年咖啡馆”的机会。但这位未来首富的首次从商并不顺利,“是一次不令人愉快的经历,”霍多尔科夫斯基回忆说。

但后来的经历就顺利得多。他创办了一家“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在共青团和关系网的保护下进行商业活动。尽管名义上,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是让青年科学家通过给工厂解决技术难题来赚钱,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们的主要业务其实就是一个金融上的把戏: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现金。

苏维埃体制下有两种资金,一种是现金,另外一种是非现金信用。现金是稀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现金只能用在特定用途上,比如付给工人工资。对于工厂和企业来讲,并不稀缺的是虚拟的非现金信用。国家将它们作为对工厂的补贴存在工厂的账户上,它可以作为资金付给另外一家工厂,但是不能通过正规途径变为现金。两种资金的不对称导致了这两种资金价值的不平衡。一种评估是,现金形式的卢布,其价值是非现金形式卢布的10倍。

由于拥有广泛的关系网和包括银行高层在内的官员的庇护,霍多尔科夫斯基找到了一条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现金的途径。“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和一个研究所在同一家银行拥有账户,钱就是从一个账户转到另外一个账户上,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再将钱从自己的账户上取走。”研究领域为俄罗斯精英的社会学家克里斯塔诺夫斯卡娅说。因此,“之一种形式的私有化就是现金的私有化”,这位社会学家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将现金分发给周围的参与者:给自己的同事,给庇护自己的领导,给工厂和研究所的高层,再按照一定百分比给一直庇护自己的团组织。他赢得了各方的感激。而这些工业界的领导之所以愿意同霍多尔科夫斯基合作,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在和当局合作,而不是和职业骗子合作”。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最初资金供给者,高温研究所的所长舍伊德林院士就说:“他们充满活力,他们是众所周知的团干事,是文雅、淳朴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卑鄙的窃贼。”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他将这些非现金信用积累起来,并且找到了一些掌握着大量外汇的具有出口权的公司,将非现金信用兑换成外汇。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只有二十四五岁。

霍多尔科夫斯基成为寡头的最重要环节开始出现,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意欲进入一直由国家垄断的银行业。这个学了一点法律的年轻人发现,已经颁布的《合作企业法》中有一个小条文,合作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银行。1998年底,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银行正式注册为梅纳特帕银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关系网再次发挥了作用,他找到帮过他忙的高温研究所的所长舍伊德林院士,对院士说,自己赚了很多钱,想要创办一家银行,但是担心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找高层庇护者。舍伊德林后来回忆说:“听完他们的描述,我对他们说:‘你们干得不错,孩子们,告诉我,怎么能够帮你们的忙,我很愿意’。”

“我们没有遭遇任何来自国家机关方面的障碍。”霍多尔科夫斯基后来这样说。梅纳特帕银行的广告开始出现在马路上、电视上。打开电视,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朴素英俊的年轻人挥舞着手说:“我是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为你们的未来担保,买梅纳特帕银行的股票吧!梅纳特帕是一家商业银行。”“广告和股票运动是政治保险单,是用来抵抗 *** 有可能的镇压措施。”戴维·霍夫曼,《 *** 》莫斯科站记者这样解释。

梅纳特帕银行还成为了被 *** 批准和挑选出来作为 *** 将资金贷给企业的中介商业银行。大量的国家资金流入梅纳特帕银行,资金的时效性让霍多尔科夫斯基获得了不菲的利润。苏联解体之前尝试推翻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政变中,两位高层官员尼古拉·克鲁齐纳和格奥吉尔·巴浦洛夫相继跳楼自杀。他们的自杀使国家上亿美元资金的流向成为谜团。而大家怀疑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特帕银行曾经保管过这批资金,甚至是他利用自己同国外银行的联系帮助转移了这批资金,或者是他自己吞没了这笔资金。

真正让霍多尔科夫斯基成为寡头的是后来的拍卖计划和贷换股计划。秦晖是中国研究转轨国家最杰出的学者,他对记者指出:“盖达尔和丘拜斯的私有化凭证计划其实不是缔造寡头的原因,当初在民间收购私有化凭证的人没有一个成为寡头,大多数都破产了。寡头的诞生是缘于私有化凭证计划的不彻底。在作为向人民分发私有化凭证计划的补充拍卖中,才真正产生了寡头。”

在丘拜斯的设计中,拍卖计划是为了给企业带来私有化凭证所不能给企业带来的注入资金,具体途径就是要求每个投标者在付给 *** 现金的同时,还要承诺未来对企业的投资额度。“但是,在俄罗斯动荡的市场经济中,为一个未来的承诺而 *** 资产,给精明的商人们创造了发财机会。”《金融时报》的克里斯蒂娅·弗里兰评价说。

“梅纳特帕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这种投资拍卖,他们提出很高的投资承诺,然后他们以梅纳特帕银行的担保来支持这种种承诺,而到时候(在进行实际投资时)这些担保会消失。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财产在我们国家被瓜分的形式。”另一位寡头,阿尔法集团的创始人弗里德曼这样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得到尤科斯则是在贷换股计划中。贷换股计划是由另外一位寡头、被弗里兰称为“贵族”的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发明的,他想用它来得到他垂涎已久的诺利斯克镍厂。这是他的欧奈科斯姆银行从苏联银行体系崩溃后集成下来的客户之一。波塔宁想成为这家企业的所有者,但是他并不建议用低价格买企业,这太明显,而是承诺用一笔贷款来换取对企业的管理权。这就是贷换股计划的雏形。波塔宁和他的同盟者们——众多的拥有银行的寡头们,先后说服了两位副总理索斯科维奇和丘拜斯。前者本身就是金融产业一体化的支持者,而后者希望藉此给企业带来资金。这个计划“将成为一个经济寡头时代的开始”,扎多诺伏,一位俄罗斯政治家在决定是否批准贷换股的内阁会议上说。尽管如此,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很愚蠢”和“太过分”的激进计划仍然得到实施。

在1995年12月8日对尤科斯的拍卖中,尤科斯45%的股票以贷换股方式成交,33%通过拍卖成交。霍多尔科夫斯基付出的代价分别是1.59亿美元和1.5亿美元。他的竞争对手由三家银行组成,其中一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后来对《 *** 》记者霍夫曼抱怨说:“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在用尤科斯的钱来购买尤科斯……他们偷走了这家公司。”青年改革派经济学家,监督执行贷换股计划的阿尔弗雷德·科赫后来暗示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他在尤科斯的关系汇集资金购买尤科斯。尤科斯拍卖价的低廉也引起人们的争议:一个数字对比是,当时尤科斯的估值为7亿美元,而不到两年后,尤科斯在莫斯科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为70亿美元。

拍得尤科斯的霍多尔科夫斯基真正成为寡头,尽管后来小有挫折。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中,梅纳特帕银行面临倒闭,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成功地将梅纳特帕的资产转移到了自己控制的其他金融机构,并且使法院无法获知梅纳特帕的完整财务状况——因为装有梅纳特帕所有财务文件的卡车莫名其妙坠落伏尔加河。同时,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秘密转移尤科斯资产和稀释股份等手段,最终把包括美国大亨肯尼斯·达特和几家债务银行从对尤科斯的部分股权控制中排挤出去。

霍多尔科夫斯基不但有了实现自己童年梦想的机会,还顺便将这些企业都变成了自己的资产。

“在高峰时,7至10个寡头才是真正的 *** ,他们可以随意撤换总理,推行有利于他们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说。而叶利钦的连任和普京的上台,也是寡头们支持的结果。别列佐夫斯基,这个寡头中的教父角色,甚至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为俄罗斯选择了两位总统。当然,每一次都会有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身影闪现,尽管不像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那样角色鲜明。

“战争”迅速开始,

战争迅速结束

当对寡头们的“死刑宣判”刚开始的时候,霍多尔科夫斯基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

“死刑”最初是由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来执行的。这位68岁的克格勃老官员在1998年成为俄罗斯的总理。这位意志坚定的老克格勃与寡头之间不存在利益纠葛和私人恩怨——这是以丘拜斯为首的青年改革派试图讨伐寡头们的“土匪资本主义”尝试的失败原因。而且,不同于青年改革派的没有政治力量基础,普里马科夫能够调动起秘密安全机构和 *** 的全部力量来讨伐他厌恶的寡头。他收集寡头们的犯罪证据,并且解除了别列佐夫斯基的各种 *** 职务,签发了针对这位寡头教父的逮捕令。但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却神奇地保持了同普里马科夫的良好关系。

但在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相继流亡之后,普京并没有忘记自己“把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掉”的宣言。人们普遍认为,在2000年接任叶利钦之后,普京就已经发起了针对寡头们的战争。他对弗里兰说:“那些有钱人不应当控制社会……寡头们不可以、也没有权力影响 *** 的决策。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如果有人已经习惯了无 *** 主义,那我很抱歉,他们将必须遵守新的规则。”

霍多尔科夫斯基似乎很适应新规则。他努力把自己从强盗资本家转变成俄罗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2000年不仅仅是普京巩固自己权力的开始,也是霍多尔科夫斯基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开始。“有了钱之后,谁还需要***?”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说。

霍多尔科夫斯基对他的尤科斯做了两项让他赢得西方好感的改革:改善尤科斯的工作 *** ;改善了它对投资者的态度。在接管尤科斯之后的几个月内,霍多尔科夫斯基开除了数千名酗酒的工人。在公司治理方面,尤科斯在2000年6月开始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公布财务报表,并且聘请麦肯锡作为公司顾问。在2003年,尤科斯高管中的外籍人员超过了50多人,包括从美国PennzEnergy石油公司挖过来的CFO布鲁斯·米萨摩。霍多尔科夫斯基还是之一个正式公布个人股份和合伙人股份的寡头。在对待投资者上,霍多尔科夫斯基按照年报为股东分红,并且对在梅纳特帕破产过程中受到损失的储户予以补偿。在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的前5天,尤科斯发布的第二季度纯利润依然达到了9.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

“认为自己能够经营一个世界级的跨国石油企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认为自己能够创造一个这样的企业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是,如果你5岁时就想当厂长,35岁时就成为寡头,这些想法还是有道理的。”弗里兰评价说。

一切随着武装 *** 人员的大声叫喊“放下武器,否则我们开枪了”戛然而止。2003年10月25日,武装 *** 人员冲进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诺瓦斯别克机场加油的私人飞机,逮捕了他,然后飞回莫斯科,把这位年轻、富有、英俊、像摇滚明星一样受欢迎的企业家丢进了“臭名昭著、人满为患”(弗里兰的评价)的马托斯卡亚·梯史纳监狱八人一间的牢房中,罪名是“商业诈骗、偷漏税款、谋杀以及侵占国家资产”。根本无须争论这些罪名是否成立,在转轨时期的社会,获得财富的 *** 可能是一种合法的手段对应着一千种非法的手段。

至于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背后的分析,一种认为是包括旧克格勃在内的官僚权贵阶层同转轨时期崛起的新的政治力量的斗争。俄罗斯著名社会学家奥尔嘉·克鲁斯诺夫斯卡娅拿出一个数字:在更高权力阶层中,官僚贵族所占的比例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4.8%增加到普京时期的58.3%。另外一种分析认为这是普京巩固自己政治权力的努力。因为从2003年开始,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表示自己对政治的浓厚兴趣:支助反对党、评论国家事务,甚至包括一个改变俄罗斯政治体系在新体系中担任总理职务的秘密计划。这个计划无法向霍多尔科夫斯基本人求证,但是这个说法却在媒体上流传。

“他告诉我说他还年轻,并且富有,总有一天他们必须释放他,然后他就可以继续战斗。”弗里兰说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对他表示过。而类似的话别的俄罗斯政治家、商人和尤科斯的高管也听到过。

别列佐夫斯基的评价是:“对普京而言,把霍多尔科夫斯基关进监狱是很恐怖的一件事。他还年轻,最终会出狱,这样普京就会多一个带强烈个人恩怨的富豪对手。如果把他关进监狱,普京几乎不得不枪毙他。在俄罗斯,一切就是这么极端。”针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审讯延续至今,他本人和他的下属否认了所有针对尤科斯和自己的指控。

2004年11月1日,法院裁定,延长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拘押时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律师团就提请上诉。但检察官认为,一旦获释,霍多尔科夫斯基可能会逃往国外或向证人施压。莫斯科市法院12月1日驳回了上诉,下令把他继续关押,直到2005年2月14日开始就欺诈和逃税等罪名正式接受审判。

但是,公司却不能和霍多尔科夫斯基一样倔强:俄罗斯 *** 称尤科斯公司欠下的税款已高达270亿美元,将出售尤科斯的更大子公司尤甘斯克来抵偿税款,起拍价约为90亿美元。12月15日,尤科斯向美国休斯敦的一家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希望法庭能够阻止俄罗斯 *** 在周日出售尤斯科。12月19日,一家不知名的公司贝加尔湖金融集团出资93.5亿美元,拍得尤科斯的主要生产资产,成为俄罗斯一家更大石油生产企业的正式拥有者,该企业在尤科斯全部石油产量中占60%,没有人了解贝加尔湖金融集团背后的人物或其资金来源。

市值一度高达400亿美元的石油巨头尤科斯目前的市值只剩下了不到20亿美元。这个5岁孩子的梦想在他35岁时实现,在他40岁的时候破灭。

科赫兄弟权势网:全方位超越了父辈的二代商业帝国

科赫家族常年占据全球最富家族榜前几名,其所拥有的科氏工业集团涉足从化工燃料到生活用品等多领域,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雇佣十余万名员工,年收入超千亿美元。

科赫家族不仅因此成为总身家逾千亿美元的巨贾,亦得以将权力触角伸到美国 社会 的方方面面。在家族主心骨查理·科赫的自由主义理念带领下,科氏工业集团成了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游说机构之一,规模大到被外界戏称为“Kochtopus”(Koch和“章鱼”一词octopus的组合)。

矛盾的是,虽然查理自诩自由主义者,但科氏工业是典型的在裙带资本主义环境下蓬勃发展的企业。他们通过雇佣庞大的律师和说客队伍,在一个与 *** 补贴和监管密切相关的垄断行业只手遮天。

“科赫家族系列文章”将按照家庭、政界、商业三个主题分别展开,本文主要写科赫家族的商界往事。

(科赫家族系列其他文章,点这里看: 家庭篇 ; 政治篇 )

1967年,在堪萨斯州身家名列前茅的弗雷德·科赫(Fred Koch)去世,给妻子和四个儿子留下不菲资产,其中包括洛克岛石油精炼公司(Rock Island Oil and Refining Co.)、斗牛士牧牛公司(Matador Cattle Company)、科赫工程公司(Koch Engineering Co.)等。

负责企业经营工作的二儿子查理(Charles Koch)当时年仅32岁。在后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不仅成功接班,还在所有领域以碾压态势超越了父辈。

弗雷德去世几个月后,查理便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首先将分散的公司整合为单一实体科氏工业(Koch Industries),再将办公地点由原本的威奇塔市中心迁移至低调的郊区,最后精简核心管理团队,只留下查理欣赏和信任的人,比如他早期非常依赖的斯特林(Sterling Varner)。

斯特林的经营思路对科赫工业的发展影响极深,他热衷在公司已有业务基础上,向上下游领域扩张。他还鼓励所有高管在日常工作中发掘新的并购机会,并定期就此召开投资会议。

没多久,查理就迎来他职业生涯的之一个重大挑战:工会。

弗雷德生前曾持有彭本炼油厂(Pine Bend Refinery)的部分股份,该厂是当时美国仅有的四家可从加拿大进口廉价石油的炼油厂之一,因此坐享巨额利润。查理接班后,以交换科氏工业股份的方式不断增持,并在1969年年底成了彭本的唯一所有人。

但查理最初在彭本的话语权很少。60年代末的美国工会势力非常强大,很多工会负责人收入极高,甚至有 *** 的丑闻,早已脱离成立工会的初衷。以彭本来说,该厂工人的工作方式、工资标准全部由工会制定。

许多企业主都选择服从工会,但查理决定斗到底。在处理工会关系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保尔森(Bernard Paulson)被指定为这场战争的负责人。

保尔森在1971年初到炼油厂,便明白了为何查理对削弱工会如此焦急。

彭本员工背靠的工会名为OCAW,负责人叫约瑟夫(Joseph Hammerschmidt)。员工在上班时间睡觉,且对上级的要求不以为意,工作范围和时间也极为死板,导致连一些℡☎联系:小的故障,都需要耗费极高的人力和时效完成。许多员工自己都觉得工作规则宽松到不可思议。

保尔森认为这种状态会把工厂拖垮。1972年4月,他迈出之一步:让约瑟夫在复活节加班。约瑟夫拒绝后,保尔森立即解雇了他。同年年底,科氏与OCAW重新就劳动合同进行谈判,删去了许多优渥福利,且没给工会留任何谈判空间。

1973年1月9日,工会开始 *** ,他们在炼油厂外设立“警戒线”,阻止卡车进出,并在路上铺满钉子做成的刺带。在 *** 的前几个月里,科氏单是花在更换卡车轮胎上的钱达到十万美元。

保尔森也做好了长期战斗准备,他在办公室里放了张简易床,并在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直睡在那里,几乎没离开炼油厂。工厂里只剩下没有加入工会的工人,为解决人手短缺问题,保尔森调用直升机,从其他州的工厂借调工人来彭本帮忙。

随着 *** 时间变长,工会工人的情绪日渐焦灼。保尔森抓住了他们使用暴力行为的把柄,提出法律诉讼,法院对工会工人提出了限制令。这让那些因 *** 而很久没有收入的工人变得更加愤怒,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行动。

1973年3月15日, *** 者将一辆空驶的火车开向炼油厂。所幸火车在撞到工厂设备前脱轨了,否则将导致所有工厂值班人员死亡。4月17日, *** 者开枪打透了一个巨型变压器。查理和保尔森看到这些疯狂的举动,反倒更加坚定了绝不让步的想法。

眼见 *** 没有进展,OCAW换了新负责人库加瓦(John Kujawa), *** 劳工部门亦出面调停,但情况依旧无甚变化。保尔森威胁OCAW说,如果双方还是不能达成一致,那么科氏今后将不再雇佣任何隶属工会的员工。

9月23日,无路可走的OCAW接受了科氏的新合同,给这场持续近九个月的 *** 画下句点。查理夺回话语权。

立下汗马功劳的保尔森被提升为副总裁,负责科氏的所有炼油业务。他建立了炼油数据库,且非常超前地引入了几台IBM电脑进行数据分析。为了提升炼油质量,科氏斥重金购买了相关设备,并尽力压低价格,以挤压竞争对手。

在多重努力下,彭本不到十年就成了科氏的超级摇钱树,为查理日后在其他领域的扩张提供了资金,在科氏变大变强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科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公司不上市,无需做预算给外部看,因此可以改之以利润等实实在在的数据作为阶段目标。公司股份被科赫兄弟和几个关系紧密的亲戚把控,查理不像其他公司那样向股东派发股息,而是将利润全部投入到公司的扩张中。员工会得到奖金,但永远不会得到股份。

随着公司规模增加,新员工不断涌入,对员工的思想管理工作被查理提上日程。查理邀请学者根据科氏的特点,为公司高管编纂课程,并将其命名为“市场化管理”(Market-Based Management)。查理要求高管将课程内容层层下达,确保每个员工都能了解科氏的运作和文化。

通过收购,科氏的运输管道从1969年的6000英里,变成了1976年的14000英里,科氏也成了80年代美国更大的原油采购商。不过他们的开采过程有一套内定规则,这也成了科氏在90年代深陷诉讼泥潭的原因。

科氏内部有多个测量开采石油量的标准,这种标准会导致记录的开采量略低于实际开采量,积少成多后,科氏“偷”来的石油总量就是个相当高的数字。负责开采测量工作的员工的每月考核成绩,也与开采量息息相关,这也使得他们在心知肚明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灰色操作。

1989年5月,参议院印第安事务特别委员会就该问题举办了听证会,展示了调查员巴伦(Ken Ballen)和FBI探员埃罗依(James Elroy)收集的科氏盗窃石油的证据。听证会结束后,这些证据被递交到俄州联邦检察官办公室,随后,一项针对查理的刑事调查便启动了。

由于查理的四弟比尔(Bill Koch)当时正在和他闹矛盾,为了提防比尔,科氏早在1988年就下令,将公司内部所有与石油测量相关的文件进行封存或销毁。因此,当负责石油偷窃案的检察官琼斯(Nancy Jones)在1990年确信该公司存在犯罪行为时,已很难从科氏内部查到任何证据。

为了尽快从诉讼中脱身,科氏还加强了政治投资,除向多尔(Bob Dole)等参议员捐款外,他们还邀请数十名地 *** 官参加滑雪、海滨度假、研讨会等活动,拉拢关系(科氏政治 *** 在2016年成立了名为Law Economics Center的机构,专门招待各级别的法官)。

该案在1992年被撤销,但科氏还是付出了代价,因为比尔后续仍进行了大量证据收集工作,这些材料给科氏带来致命一击。科氏最终不得不承认,他们每年通过偷窃石油获利约1000万美元,并为此伪造了2.5万份文件。2000年,石油偷窃案以科氏缴纳2500万美元的和解金收场(其中740万美元支付给比尔)。

环境污染问题也是科氏这样的石油商绕不过的。为达到《清洁空气法案》的要求,科氏在1992年启动了2.2亿美元的项目,用于安装生产更清洁燃料的设备。

炼油厂的废水通过一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被运输到净化池,待其携带的沉淀物下沉到池子底部后,这些水会通过管道直接流入密西西比河。因此,保持净化池里的水的数据达标是关键。

不过随着彭本炼油厂产能的不断提高,这套环保设备也备受压力。1996年,一台用于减少废水中氨排放的酸水剥离器(sour water stripper)出现了故障,且未被员工及时发现,直接导致大量不达标的污水被排到河里。

而当故障被发现后,鲁斯(Brian Roos)、艾特斯(Ruth Estes)等管理人员作出了不计后果的“补救”措施:为掩盖问题,他们先将污水收集到工厂的几个大型集水池里,待水池快灌满后,他们把这些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土地上,且事后没有向任何人告知此事。

到了那年11月,科氏需要向州 *** 提交例行污染抽检报告。为了应付此次检查,他们再次如法炮制,一夜之间排放了600万加仑的污染水。1997年的前三个月,科氏依旧不定期地违规排放污水。

此事最终被爆出,是因为一个名叫海瑟(Heather Faragher)的员工顶着巨大压力,向州环保局不断举报。经过多番调查取证后,1998年,彭本所在的明尼苏达州污染控制局,向科氏开出破纪录的690万美元罚单。1999年,科氏在联邦法庭认罪,并支付了总计达1150万美元的罚款。

不过这些罚金相比彭本的收入,可谓℡☎联系:不足道。另外最初参与隐瞒污染事件的鲁斯,在2010年被提拔为科氏石油部门战略规划经理。此事也不是孤例,科氏在德州科帕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的炼油厂也发生过类似事件。这些诉讼丝毫没有减慢科氏扩张的步伐。

无辜的居民则为科氏的粗放管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6年夏天,科氏在德州的一处管道因老化破裂,不断向外泄露丁烷气体。两个不知情的青少年在附近开车引发了爆炸,最后被活活烧死。该案以科氏缴纳3500万美元的罚款和数额不详的和解金了结。

1995年,科氏工业的年销售额约为240亿美元,是查理刚接手公司时的135倍多。这个成绩肯定了查理的经营理念,也让他有了增加收购规模和范围的底气。

90年代末,科氏成立了一个低调的、专职收购新公司的部门“公司开发小组”(corporate development group)。虽被给予厚望,但该部门成立没多久,就栽了个大跟头。

查理当时有个非常器重的下属沃森(Dean Watson)。1998年,在沃森的坚持下,向来不愿借钱的科氏,罕见地融资5.5亿美元,再加上1亿美元的自有资金,收购了当时美国更大的动物饲料生产公司Purina Mills。

收购完成后没多久,美国生猪市场迎来 *** ,价格暴跌,拥有600万头猪的Purina Mills受到巨大冲击,科氏的预估损失至少为8000万美元。查理毫不犹豫地解雇了沃森,也没有动用自有资金解救背着巨额债务的Purina Mills。该公司于1998年10月破产。

由于投入1亿美元自有资金,科氏损失可谓惨重,所幸Purina Mills融资时使用的债务为无追索权债务,因此债主对母公司科氏没有追索权。不过科氏为防止和债主打官司时可能会输的可能性,因此又拿出6000万美元还债。

这个惨败的收购案给科氏上了重要一课。自那时起科氏创建了一个比以往更加复杂和不透明的企业结构。公司还进行了公司有史以来之一次裁员,裁掉了约500名职工和300名承包商。 回首往事时,查理说90年代末是他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查理给公司进行了场大变革。他对领导班子进行换血,大量老将被撤职,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毕业没多久就进入科氏、深受查理价值观影响的“科氏人”,如科氏石油新总裁罗伯逊(David Robertson)、新CFO索力曼(Sam Soliman)、新COO穆勒(Joe Moeller)等等。无法创造利润的子公司被逐一出售。

科氏还使用了全新的公司结构。科氏工业成了名义上的投资公司,各业务部门是法律意义上与其完全独立的公司,拥有自己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内部系统。这不仅减少了科氏工业的法律风险(尤其是债务风险),也极大地避免了传统大企业的冗余感。

不过科氏没有放弃收购战略,公司成立了新团队“企业发展委员会”(Corporate Development Board),致力寻找可收购的目标,并接收所有科氏子公司反馈的最新行业信息,超高价值信息流可以让团队预判未来趋势,以提前找到收购方向。

2003年,科氏重掀收购潮。由于公司现金充裕、话事股东只有查理和弟弟大卫二人,因此在竞争中极具优势,面对华尔街更大的几家公司时也毫不怯场。截至2006年,科氏完成了一系列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的收购。2001年,科氏的年销售额为407亿美元,到2006年时,已达900亿美元。

科氏对化肥生产商农田工业(Farmland Industries)的收购就是一例。当时加拿大化肥公司Agrium也有意收购农田工业,然而因Agrium是上市公司,需要顾虑的因素远多于科氏,因此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科氏最终以2.9亿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并将农田工业更名为科氏化肥(Koch Fertilizer)。接下来10年里,科氏为其投入5亿美元进行技术升级,建立全球分销 *** ,科氏化肥成了科氏利润更高的部门之一。

科氏的另一个著名收购案例是Invista和乔治亚-太平洋(Georgia-Pacific)。2003年11月,科氏以44亿美元收购杜邦公司的合成纤维厂Invista,使科氏的员工数从1.5万人增加到3.3万人。

乔-太是世界更大木材和纸制品公司之一,在美国各地有约5.5万名员工,2003年年销售额为203亿美元。然而因进行多年无章法的收购,该公司负债累累、步履蹒跚,面临严重财政问题。

科氏先以6.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乔-太的两个纸浆厂,并将其纳入新成立的科赫纤维素公司(Koch Cellulose LLC)。收购一年后,查理其经营状况非常满意,并立刻开始推动将乔-太全盘私有化的计划。鉴于该公司背着数十亿美元的债务,因此科氏以科氏森林产品公司(Koch Forest Products)的名义进行融资,最终以21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这笔交易使科氏成为美国更大的私人控股公司。

对收购完成后大量增加的新员工,科氏会迅速对其开展“科氏化”进程:员工须进行科氏企业文化培训,日常工作标准也要达到科氏的“劳动管理系统”(Labor Management System,简称LMS)的标准。LMS可对员工的所有动作进行量化、积累数据,并以此衡量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了许多企业,科氏也未能幸免,总计裁员约2000人。随后奥巴马当选总统,也成了查理的一大心病。然而在接下来奥巴马执政的几年里,查理的净资产翻了一番,增长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这一方面是由于控制污染气体排放的《总量管制与交易法案》的夭折,另一方面是因为被称为水力压裂法(fracking)的钻探技术。为给后者的广泛应用做准备,科氏从2010年起便悄悄进行了一系列在外界看来很奇怪、甚至不合理的布局。

2010年3月,科氏给石油产能停滞不前的德州南部提升了25%的管道运输能力,同年12月,科氏在德州新建了一条输油管道,每天可输出12万桶原油。2011年2月,科氏买下德州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的一个码头,用来出口石油,同年4月,科氏又新建了一条出口石油的管道。另外,科氏还修建了一条运输原油的高速公路,该路起点在石油产量长期无起色的德州鹰潭页岩区(Eagle Ford Shale)。

新技术给科氏带来的产量提升相当亮眼。2010年7月,鹰潭页岩区的日产油量为8.2万桶,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68万桶,约占当时全美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不过科氏的石油业务面临着一个日益增长的威胁,即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科赫家族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富豪们为此进行了许多动作:

在2005年至2008年间,仅科氏一家企业,就向几十个对抗气候改革的组织捐赠了2500万美元。学者布鲁勒(Robert Brulle)就此做过一项调查,2003年至2010年间,有一百多个非营利组织收受了超5亿美元资金,用于“操纵和误导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威胁的认知”。

除政治手段外,科氏也以收购方式进入新领域。2013年至2014年间,科氏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了芯片、钢铁、玻璃等领域的公司。

随着科氏帝国的规模愈发庞大,与工会的冲突也再次出现,只不过这时的科氏远比70年代时强势,他们与乔-太在俄州波特兰市的工会IBU的斗争就是如此。工会高层之一的哈蒙德(Steve Hammond)将75%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员工投诉上。在科氏LMS系统的管理下,工人被迫加班,且经常因轻℡☎联系:违规而受到处分。

乔-亚的工作环境充满危险,2010年,该厂单是非常严重的工伤事件就发生了579起。科氏为改善安全措施进行了投入,但情况并没有太多改善,2011年,仍发生了545起严重工伤。订单量也和工伤量呈正比增长,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584起,2014年达到破新高的644起,另有6名工人在工作中丧生。

2015年,IBU到了和科氏谈新合同的时候。双方2010年的合同谈判并不愉快,18个月的拉锯战让工会大受打击。他们不愿重蹈覆辙,但事与愿违,工会早已被边缘化,手中毫无筹码。

今年85岁的查理,曾多次表示他将工作到最后一刻,但他对接班人的培养早已开始。他在1975年和1977年分别有了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 Koch)和儿子蔡司(Chase Koch)。伊丽莎白对经商毫无兴趣,远离家族企业,而曾被查理给予厚望的蔡司,对掌权科氏也一直表现出飘忽的态度。

查理复制了爸爸弗雷德的 育儿 方式,试图制造出另一个自己,但蔡司不是第二个查理。他虽服从了查理的大部分要求,如参与 体育 比赛、去农场实习等,且表现都很好,但他没有查理那么大的野心。

1993年,年仅16岁的蔡司开车时意外撞死一名路人,最后被判处100小时社区服务、18个月缓刑、10个月的宵禁。性格本就稳重的蔡司,自那以后更是低调。几乎所有与他接触过的科氏员工,都给出了安静、不张扬、脾气好的评价。

2003年,蔡司经人劝说后正式加入科氏,并开始了高层岗位轮班。2006年时,他开始对这种状态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对所有业务都只掌握皮毛。于是他从科氏肥料公司的一名地区销售员做起,在美国中北部推销化肥,不仅细致入℡☎联系:地了解了化肥业务,还取得了相当出色的业绩。

蔡司随后获得晋升,并在2013年成了科氏化肥的总裁。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份高压、复杂、忙碌的工作带给他的乐趣也越来越少。2015年,他卸任总裁职位,转行做自己喜欢的投资,这个行为标志着他正式退出科氏商业帝国的具体管理。

蔡司退居幕后,使得几个最受器重的高管间的竞争加剧。科氏目前有两大部门:科氏企业和科氏资源。前者包括乔-太、莫仕(Molex)、Invista等,由汉南(Jim Hannan)负责,后者包括各类能源、化肥、贸易等业务,CEO为拉祖克(Brad Razook)。此外,科氏工业的总裁罗伯逊(David Robertson)也是查理位置的热门接班人。

唯一能确定的是,三人中无论谁最终接班,都只是科氏帝国的守门人。

查尔斯科赫家住址

美国德州,查尔斯·科赫的成功之路要比其他人容易一些,他的父亲弗雷德·科赫拥有一家中型炼油公司,他从小就过着优越的生活。可是,不能否认,壮大家族生意的人是他,而不是他的父亲。查尔斯·科赫成功,家庭因素只是一部分原因。

查尔斯·科赫家庭介绍

Charles Koch查尔斯·科赫是荷兰移民的后代,1988年,他们家定居在美国德州,开始一段辉煌的家族史。弗雷德·科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他拥有高学历,而且,具有商业头脑。经过一番努力,弗雷德·科赫创下了一份不错的家业。

查尔斯·科赫家庭介绍

查尔斯·科赫是弗雷德·科赫的第二个孩子。因为性格酷似弗雷德·科赫,查尔斯·科赫自小备受宠爱。小的时候,查尔斯·科赫成绩一般。但是,他天资聪颖。弗雷德·科赫一直对他寄予厚望。年龄稍长,查尔斯·科赫将多余的精力用到学习上,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结束中学课程,查尔斯·科赫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成了弗雷德·科赫的校友,更加受到父亲重视。后来,查尔斯·科赫又到好几所高校求学,并替一家著名的理特管理咨询公司工作过。

查尔斯·科赫家庭介绍

待到时机成熟,弗雷德·科赫给查尔斯·科赫下最后通牒,如果查尔斯·科赫不回家族企业工作,他就把公司卖掉。言下之意就是让查尔斯·科赫继承公司。查尔斯·科赫走马上任,以雷霆手段处理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很快赢得公司众多员工的尊重。接着,查尔斯·科赫大量购买货车和货运公司,飞速扩大公司的规模。弗雷德·科赫看到了儿子的能力,对他说,除了卖公司,随他怎么折腾。如今,查尔斯·科赫进入暮年,目光仍然毒辣。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