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铃薯开花时,它们会开出五瓣花,像肥硕的紫色星星一样在田野上闪烁。据说,玛丽·安托瓦内特非常喜欢这些花,所以她把它们放在头发上。她的丈夫,路易十六,在他的扣眼,激发了一个短暂的时尚,在法国贵族游荡与土豆植物在他们的衣服。这些花是试图说服法国农民种植和法国食客食用这种奇怪的新物种的一部分。
来自这个故事
[×]关闭
从美洲到欧洲然后又回来了,马铃薯的意义远不止
视频:发掘马铃薯
[×]的历史,接近
的安第斯人显然学会了在野生马铃薯中添加粘土来中和块茎的天然毒素;后来他们开发出无毒品种。(马丁·梅佳/美联社图片)据说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头发上有土豆花。(Dagli Orti/Musée du Chaéteau de Versailles/Art Archive)虽然现在马铃薯与工业规模的单一栽培相关联,但秘鲁的国际马铃薯中心保存了近5000个品种。(Martin Mejia/AP图片)西班牙探险家在南美洲模仿吃土豆的人,通常是不情愿的。(玛丽·埃文斯图片库/埃弗雷特收藏)安托万·奥古斯丁·帕门蒂埃在法国宣传土豆以阻止面包骚乱。(玛丽埃文斯图片库/埃弗雷特收藏)爱尔兰的人口尚未从1845-1852年的马铃薯枯萎病中恢复。(格兰杰收藏,纽约/格兰杰收藏)这种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虫子一开始并没有吃掉马铃薯。(Jose B.Ruiz/naturepl.)当发现一种能杀死甲虫的色素时,杀虫剂工业诞生了。(西奥多·格雷)40年来,秘鲁从钦查群岛开采了大约1300万吨的鸟粪。(Alexander Gardner/NYPL)楚尼奥——一种冷冻、解冻、挤压和干燥的土豆,为印加军队提供燃料。(Eitan Abramovich/AFP/Getty Images)
图片库
今天马铃薯是继小麦、玉米、水稻和甘蔗之后全球第五大重要作物。但是在18世纪,块茎是一个惊人的新奇事物,有些人感到害怕,另一些人则感到困惑,这是哥伦布在2.5亿年前引发的全球生态大动荡的一部分。地质力量使泛大陆分裂,形成了今天所熟悉的大陆和半球。千百年来,地球上不同的角落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哥伦布的航行重新编织了泛大陆的接缝,借用了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Alfred W.Cro *** y)的一句话,他首先描述了这个过程。在克罗斯比所称的哥伦布交换中,世界上长期分离的生态系统突然发生了碰撞,并混入了一个生物的混乱之中,这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许多历史的基础。路易十六的扣眼中的马铃薯花,是一种从秘鲁跨越大西洋的植物,既是哥伦布交换的象征,也是其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与谷物相比,块茎天生就更有生产力。如果小麦或水稻的头长得太大,植株就会倒下,造成致命的后果。块茎生长在地下,不受其他植物的限制。2008年,一位黎巴嫩农民挖出一个土豆,重近25磅。它比他的头还大。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土豆到达北欧意味着那里饥荒的结束。(玉米,另一种美国作物,在南欧扮演着相似但较小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正如历史学家威廉H.麦克尼尔所说,马铃薯导致了帝国:“通过养活快速增长的人口,(它)允许少数欧洲国家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大部分地区。”,也就是说,推动了西方的崛起。
同样重要,欧洲和北美对马铃薯的采用为现代农业树立了模板,即所谓的农工产品莱克斯。哥伦布的交换不仅把马铃薯带到了大西洋彼岸,还带来了世界上之一种密集型肥料:秘鲁鸟粪。当土豆受到另一种进口作物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袭击时,惊慌失措的农民们转向了之一种人工杀虫剂:砷。生产更有效的砷混合物的竞争启动了现代农药工业。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改良作物、高强度肥料和化学农药引发了绿色革命,农业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使农场从伊利诺伊州转变为印度尼西亚,并引发了一场关于食物供应日益紧张的政治争论。1853年,阿尔萨斯雕塑家
在德国西南部的奥芬堡,名叫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的人竖立了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的雕像。它描绘了英国探险家以熟悉的幻觉方式凝视地平线。他的右手放在剑柄上。他的左手抓着一棵马铃薯。“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基地宣称,
是1586年我们领主在欧洲传播马铃薯的人。千百万培育地球的人们祝福他的不朽记忆。
这座雕像在1939年初被纳粹分子推倒,在被称为Kristallnacht的暴力狂潮之后的反犹太人和反外国措施浪潮中。摧毁雕像是对艺术的犯罪,而不是对历史的犯罪:德雷克几乎肯定没有把土豆引入欧洲。即使他有,马铃薯的大部分功劳肯定属于驯化它的安第斯人。
在地理上,安第斯山脉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主要粮食作物的诞生地。它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在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一道长达5500英里、高达22000英尺的冰障。散布在其长度上的活火山被地质断层连接起来,这些断层相互挤压,引发地震、洪水和山崩。即使在地震平静的时候,安第斯山脉的气候也是活跃的。高地的温度在几个小时内可以从华氏75度波动到零度以下,空气太稀薄,无法保持热量。这片毫无希望的地形上的
形成了世界上伟大的文化传统之一。就在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同时,安第斯人也在建造自己的纪念性寺庙和仪式广场。几千年来,从厄瓜多尔到智利北部,有争议的民族争相争夺权力。今天最著名的是印加人,他们在一瞬间占领了安第斯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修建了金碧辉煌的高速公路和城市,然后沦为西班牙疾病和西班牙士兵的牺牲品。山间栽培的植物各不相同,但都是由块茎和块根作物滋养的,块茎和块根作物是马铃薯中最重要的。
野生马铃薯中含有茄碱和番茄碱,有毒的物质被认为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真菌、细菌和人类等危险生物的攻击。烹调通常会破坏这种化学防御,但茄碱和番茄碱不受热量的影响。在山上,美洲驼的野生亲戚瓜纳科和维库尼亚在吃有毒植物之前先舔粘土。这些毒素在技术上更容易“吸附”动物胃里的粘土℡☎联系:粒,在不影响消化系统的情况下通过消化系统。山民们模仿这个过程,显然学会了用粘土和水做成的“肉汁”浸泡野生土豆。最终他们培育出了毒性较低的马铃薯,尽管一些老的、有毒的品种仍然保留下来,因为它们对霜冻的抵抗力很强。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市场上仍有粘土粉出售给他们。
食用粘土决不会耗尽该地区的烹饪创造力。可以肯定的是,安第斯印第安人和欧洲人一样,吃煮土豆、烤土豆和土豆泥。但土豆也被煮熟、去皮、切碎和干燥,制成番木瓜;在死水中发酵,制成粘稠的、有香味的土豆;磨成纸浆,浸泡在水壶中,过滤后制成阿尔米多糖农民们吃块茎。在英国,18世纪的农场主们谴责块茎甘蓝是对罗马天主教深恶痛绝的先遣侦察兵。“不要土豆,不要爆米花!“是1765年的一个竞选口号。法国采用spud的速度尤其缓慢。土豆公司的约翰尼·阿普雷塞德(Johnny Appleseed)的安托万·奥古斯丁·帕门蒂尔(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也加入了战斗。帕门蒂尔在七年战争期间曾在军队服役,五次被普鲁士俘虏。在多次服刑期间,他只吃土豆,这种饮食使他保持健康。在1763年战争结束后,帕门蒂尔对这条路线的惊讶使他成为了一位开拓性的营养化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传播块茎链球菌。
帕门蒂尔的时机很好。1775年路易十六加冕后,他解除了对谷物的价格管制。面包价格飙升,引发了所谓的面粉战争:82个城镇发生300多起内乱。帕门蒂尔不知疲倦地宣称,只要法国公民吃土豆,法国就不会为面包而战。同时,他还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宣传噱头:向上流社会的客人提供全土豆晚餐(故事说,其中一位客人托马斯·杰斐逊非常高兴他把薯条介绍给了美国);据说他说服国王和王后戴土豆花;在巴黎边缘种植了40英亩土豆,帕门蒂尔知道饥饿的货币会偷走它们。
在抬高马铃薯时,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它。欧洲所有的土豆都是由好奇的西班牙人从海洋中运送过来的一些块茎的后代。当农民种植块茎而不是种子时,产生的芽是克隆的。帕门蒂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大力提倡马铃薯大面积种植无性系,这是一种真正的单一栽培。
这一转变的影响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任何没有在其块茎线虫指数中记录的欧洲通史都应该被忽略。饥饿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很常见。城市的粮食供应在大多数年份都相当充足,他们的粮仓受到严密监视,但乡下人却在悬崖上摇摇欲坠。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拉代尔(Fernand Braudel)曾经计算过,法国在1500年至1800年间有40次全国性饥荒,每十年就有一次以上。他写道,这一骇人听闻的数字被低估了,“因为它忽略了成百上千的当地饥荒。”法国也不例外;英国在1523年至1623年间发生了17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大饥荒。大陆根本无法可靠地养活自己。
土豆改变了这一切。每年,许多农民都会让一半的谷地休耕,以休耕和除草(在夏天被犁过)。现在小农户可以在休耕地种植土豆,通过锄草来控制杂草。由于土豆的产量如此之高,从卡路里的角度来说,有效的结果是使欧洲的食物供应翻了一番。
在西欧历史上是之一次被发现是解决食物问题的最终办法,比利时历史学家克里斯蒂安·范登布鲁克(Christian Vandenbroeke)在20世纪70年代总结道,到18世纪末,土豆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已经变成了安第斯山脉的主食。大约40%的爱尔兰人不吃除土豆以外的固体食物;荷兰、比利时、普鲁士和波兰的这一数字在10%到30%之间。马铃薯之乡(PotatoCountry)的例行饥荒几乎消失了,这个绵延2000英里的地带从西部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俄罗斯乌拉尔山脉。最后,大陆终于可以生产自己的晚餐了。
据说钦察群岛散发出一股难以接近的恶臭。金恰斯群岛是三个干燥的花岗岩岛屿的一部分,距秘鲁南部海岸13英里。他们身上几乎什么也长不出来。它们唯一的区别是海鸟种群,特别是秘鲁鲣鸟、秘鲁鹈鹕和秘鲁鸬鹚。被众多的学校所吸引他离开了。之一个明显的症状是叶片上的紫黑色或紫褐色斑点在大约5天内可见。到那时,植物往往已经太晚不能存活了。
感染者捕食茄科的物种,特别是土豆和西红柿。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于秘鲁。秘鲁和北欧之间的大规模交通始于鸟粪热。证据永远找不到,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鸟粪船携带了P.infestans。可能被带到安特卫普,P.infestans于1845年初夏首次爆发,地点在距法国边境6英里的西佛兰德斯镇Kortrijk。
疫病在8月前跳到巴黎。几周后,它在荷兰、德国、丹麦和英国摧毁了土豆。各国 *** 惊慌失措。1845年9月13日在爱尔兰报道。都柏林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经济学家、枯萎病历史学家考马克•奥格拉达(Cormac O Grada)估计,爱尔兰农民当年种植了约210万英亩土豆。在两个月内,P.infestans消灭了相当于50万到75万英亩的土地。第二年更糟,第二年更糟。攻击直到1852年才结束。一百万或更多的爱尔兰人死于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占人口损失的百分比。今天美国发生的类似饥荒将导致近4000万人死亡。
十年内,又有200万人逃离爱尔兰,其中近四分之三逃到了美国。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爱尔兰的人口只有1840年的一半。今天,这个国家有一个令人沮丧的区别,那就是它是欧洲,也许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同一疆界内拥有比150多年前更少的人口的国家。
尽管其可怕的外表,但从长远来看,感染疟原虫可能不如另一种进口物种重要: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尽管它的名字,这个橙色和黑色的生物不是来自科罗拉多州。在墨西哥中南部的原始栖息地,它对土豆也不太感兴趣;它的饮食以水牛为中心,水牛是一种杂草丛生、多刺、膝盖高的土豆亲戚。生物学家认为,在哥伦布交易所的 *** 人西班牙人把马和牛运到美洲之前,布法罗·布尔一直被限制在墨西哥。印第安人很快意识到这些动物的用处,就尽可能多地偷东西,把它们送到北方供家人骑着吃。布法罗·伯尔显然也来了,缠在马鬃、牛尾和本地马鞍包里。甲虫跟着。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它遇到了密苏里河周围种植的马铃薯,喜欢它的味道。
马铃薯甲虫已经用散布在墨西哥山丘上的水牛肉做了几千年的实验。在帕里森看来,爱荷华州的一个农场,田野里种满了土豆,是一片早餐的海洋。因为种植者只种植了一个物种的几个品种,甲虫和枯萎病等害虫的自然防御范围更窄。如果他们能在一个地方适应土豆,他们就能从一个相同的食物池跳到下一个食物池——由于铁路、轮船和冷藏等发明,这项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容易。甲虫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当它们到达大西洋海岸时,它们闪闪发光的橙色身体铺满了海滩,使铁轨滑得无法通行。
绝望的农民们想尽一切办法摆脱侵略者。最后,一个男人显然把一些剩余的绿色油漆泼在他受感染的植物上。成功了。油漆中的翡翠颜料是巴黎绿,主要由砷和铜制成。它是18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油漆、织物和墙纸。农民们用面粉稀释后撒在土豆上,或者用水混合后喷洒。
对土豆农民来说,巴黎绿是天赐之物。对化学家来说,这是可以修补的。如果砷杀死了马铃薯甲虫,为什么不试试呢
《起源》([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ky83
书名:起源
作者:[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孙岳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出版年份:2019-4-10
页数:340
内容简介:
人类的终极追问中,起源总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世界上有100多种起源故事,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和宗教传统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圣经·创世记》上说万事万物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传世神话说 *** 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古希腊神话中原始宇宙起始于大地女神盖亚等最早的神灵,印度神话里说众生之父梵天创造了宇宙万物,古埃及的起源故事开始于原始海洋神努恩,等等。
这些起源故事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当时的人们寻找一种对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
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的人们不再求助于传世神话,对世界提出整体性的解释,是科学家们在做的事,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都为我们认知世界做出了颠覆性的贡献,但是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就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现代的科学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回归哲学-科学的传统,融通各个学科的新知识,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未来的138亿年的万物历史,不仅浓缩呈现了近百年来现代科学的成果,也开创性地提出宇宙开端、恒星诞生、恒星死亡生成新元素、太阳系形成、地球出现生命、智人问世、农耕时代、人类世来临等8个关键节点,以及“集体知识”“金凤花条件”“复杂性理论”“能量”“信息”“时间”等6个重要概念,更有人类历史是由集体知识推动的、宇宙的故事就是关于能量的故事、信息让我们面对复杂性并顺应能量的洪流跨越下一个节点等诸多创见。
追问起源大问题的永远是少数智者,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本书为全世界的读者编织了一个共同的宇宙演化而来的科学故事,虽然简洁,但对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带来挑战。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奉为圭臬,但本书会让我们刷新认知,这句话应该改为:“万物是理解人类的尺度”。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制式》[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追问起源,就是追问存在的意义。融合科学和历史,讲述宇宙大爆炸至今的起源故事。比尔·盖茨推荐: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1.一部不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是如何讲述的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视野之内也多是围绕人类讲述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特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影响至今。我们习惯了人类中心主义,却长久地忽视了人类史之外更长时段、更息息相关的宇宙、地球、生命的大历史。
近100年的科学成果,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和书写更久远的万物起源故事。《起源:万物大历史》打破人类中心论,从138亿年前宇宙诞生讲起,涵括万事万物。宇宙大爆炸、恒星开始闪耀、恒星濒死后新元素的产生、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出现生命、℡☎联系:生物和大型生物、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等等一一呈现,从138亿年前“砰”的一声大爆炸开启到6500万年前又“砰”的一声小行星撞击地球,作者用了全书1/2的篇幅精彩演绎万物的来龙去脉,这是非常罕见的。大卫·克里斯蒂安融通科学与人文,汇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用无边界的融通知识,编织了一幅贯通宇宙万物的演化全图。
2.把所有新知识融合到一本书里,给我们一个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有多重要
我们从我们祖先那里继承了对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知识的强烈渴望。近100年来的科技进步,让我们对宇宙图景的探究和描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宇宙℡☎联系: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到1964年阿波罗8号飞船拍出的之一张月球照片,到基因的发现,再到登陆月球、发现引力波等等,科学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于宇宙和自身的认知。
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答案。《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这是之一部涵括全球万事万物的起源故事,它融通各个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提供智慧的指引。
3.大历史究竟是个什么历史
大历史是关于你和我从何而来的故事,是关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如何形成至今的故事。比尔·盖茨说:“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学校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教授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每当我学到新知识,不论是生物学的、历史学的,还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我总是会努力将它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中。再也没有其他课程会对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大历史学派创始人、《极简人类史》《时间地图》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新作。立足现代科学讲述大历史,达到知识大融通,没有人比大卫·克里斯蒂安讲得更好。如今比尔·盖茨与大卫·克里斯蒂安共建的“大历史项目”课程已辐射全球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覆盖欧美、澳洲,以及香港、北京和上海等中国国际学校,让大学和中学教育发生着崭新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孙岳教授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首都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大历史研究,是翻译本书的不二人选,译文优美,清晰、准确,流畅可读。
4.这本书的精彩观点
○宇宙的本源是能量。物质由能量构成,它催生万物,催生原子、质子、中子,催生恒星和地球,并创造生命。人类的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获取能量并利用它改变周围的环境,进而改变人类的进化。它支撑科技,发动战争,也催生文明。如今的化石燃料革命面临新的创新,能量的进步已然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能量引发变革,信息指引变革的方向。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它是宇宙、自然和生命构成及演变的奥秘。信息与能量一起在人类历次重大的文明进步中扮演主角。信息可以代代相传,使知识量猛增。人类会创造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以求得更大更多的能流和资源。到了现代,新信息使人类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让我们有能力利用化石燃料,将世界联成一体。
○人类史始于集体知识,它让人类与众不同。人类能够集体学习,让知识在一代人内部或是几代人之间都可以传播和共享。这是人类的特质,是一种全新的、更快速的“适应”环境的 *** 。当其他物种通过缓慢、耐心、共享基因来适应时,我们通过共享思想来适应。集体知识就是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全部知识,是我们智慧的基础。集体知识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创造的源泉,也是我们独自拥有历史的原因。今天人类的集体知识已经达到一个巅峰。
○复杂性理论:现代起源故事的核心观念,对我们人类而言至关重要。每当宇宙间出现新的现象、新的特征甚至新的物种之时,也就意味着复杂性的不断提升,它是万物进化的一大奥秘。本书中的起源故事便围绕伴随复杂性不断提升的八个节点展开。
○金凤花条件:是一种很罕见的特殊前提和环境,“恰好”(刚刚好)容许某种新式复杂性出现。弄清复杂事物究竟如何涌现,以及涌现需要什么样的金凤花条件,对理解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可谓意义非凡。
○时间:关于时间尺度,大历史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让我们重新认识时间: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最早的恒星和银河系出现在大约12年以前,太阳和太阳系的出现在4.5年以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最早的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出现在大约3分钟以前,主导世界的现代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之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人口到达7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发生,互联网普及,等等,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5.他们在推荐——
比尔·盖茨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更是“大历史项目”的全力支持者,他之一时间阅读本书,多次在gatenotes网站、℡☎联系:博、℡☎联系: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推荐,并亲自为中文版撰写序言《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本书获评2018年Goodreads最受读者欢迎“历史类”榜单第1名,全球30多个国家相继出版,℡☎联系: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全球杰出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世界历史协会主席梅里·威斯纳、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史系吴国盛教授、北大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社科院考古所许宏研究员、FT中文网专栏作家和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徐瑾等纷纷推荐。
--------------------------
【名人推荐】
我一直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懂得了人类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到哪里去。《起源:万物大历史》用最新的知识为你讲述万物的由来,让你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更深刻的领悟。
——℡☎联系:软创始人、盖茨基金会主席 比尔·盖茨(Bill Gates)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目前我们对宇宙、太阳系、海洋、山脉和矿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成就的非凡结晶。它汇集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每一页都有引人入胜的想法,每一页都充满了惊悚小说的能量。在当今时代,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全球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肯·罗宾逊爵士(Sir Ken Robinson)
大卫·克里斯蒂安找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利用历史来整理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知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起源:万物大历史》这部非凡之作将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类放在宇宙中的适当位置,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文化和知识,即克里斯蒂安所说的“集体知识”,对于理解当下世界和塑造它的未来至关重要。
——世界历史学会主席 梅里• 威斯纳–汉克斯(Merry Wiesner-Hanks)
大卫·克里斯蒂安教授的这个起源故事讲得非常之好,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门现代科学的短期课程。这是宇宙的简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大历史作品。
——《华尔街日报》
这是我所知道的跨学科历史写作中的更好的一本,没有之一。如果今年你只读一本书,那一定是这本。
——《时代周刊》主编 CNN人气时评类节目主持人 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具有智慧和勇气的长时段科学。
——《自然》杂志(Nature)
将宇宙的时间尺度缩小至十亿分之一,其肇始距今才13年8个月,生命之花出现在地球也就是3年零9个月,而人猿揖别不过发生在两天半以前。在这短短的时间段里,这个星球和人类社会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从碳、氢原子和生命孢子中演绎出语言、思想与智慧,最终化成一出人类从畏惧、征服自然直至开始领悟必须与之共存的多彩大剧,但是他们能够继续生活在无忧的伊甸园里的时间只剩下3秒钟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当代科学的“创世记”,大历史的“警世恒言”,孙岳教授的译文准确流畅,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者。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刘钝
《起源:万物大历史》综合宇宙史、生物史与人类进化史、人类文明史,汇成一幅宏伟壮丽的天人史诗,开阔了史家的眼界,开辟了科学与人文交汇的新疆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眼光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哲学。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吴国盛
从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人类中心论到万物共生论的序列,是教条弱化、视野拓展、自我解放、人性改良的进程,也是人类世中天人系统可持续生存的必由之路。起源和演化的故事讲了又讲,克里斯蒂安采用新理念,整合新数据,修订了旧版本,启发人们克服狭隘。如果不能走出困局,将来在地外文明者的大历史叙述中将无关痛痒地忽略人这个自负、好斗而且贪婪的物种。
——北京大学教授 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起源:万物大历史》出入于科学与历史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文明常用的叙述视角,只是内容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江晓原
克里斯蒂安教授延续了他“大历史”的宏大叙事风格,从宇宙的最初时刻到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类世”的来临,八大历史节点娓娓道来,高屋建瓴,读来令人畅快淋漓。就当下与未来的问题向历史求解,是人类探索自然和自身奥秘的永恒主题。回观这一探索的历史,从神话传说到区域史,到世界史与全球史,再到穷极人类乃至生物圈起源的“大历史”,思想认知与文明演进同步。“大历史”的发想与探索实践,何尝不是始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世的重要成果之一?克里斯蒂安教授贯通的史观史识及其一系列作品,相较于既往碎片化的研究,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里程碑的意义。读此书,可以让我们少些自满和狂傲,有所忌惮有所敬畏,仰望星空而踏实前行……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许宏
宇宙学是名副其实的大历史,而大历史本质上就是起源,《起源》展示了与此有关的系统知识。宇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意外,更是复杂系统不断涌现的结果。向前看,就是为了向后看,谈宇宙起源,其实为了理解人类未来。人类的伟大,恰恰在于其能从渺小的地方起步,集体学习,不断进化;我们终将明白,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
和比尔·盖茨一样,我也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在之一时间购得英文版后,我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地一周内读完《起源》。以区区300页的篇幅,本书完成了讲述138亿年宇宙史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大历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对世界史的把握少有人及,本书则进一步展现了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在克里斯蒂安生花的妙笔下,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未来,关乎全球命运的大问题之一次变得如此引人入胜。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李钧鹏
如今,万事万物都好像加快了节奏,以至我们会不时感觉正在慢慢逼近某种即将发生的大变故,所以说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具体做些什么在数千年的尺度上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自身以及整个生物圈都是如此。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正操控着整个生物圈的命运,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糟。
——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作者简介: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专攻俄罗斯史及苏联史,自20世纪80年代起转向从大尺度钻研世界史,“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国际大历史协会首任创会主席。现任悉尼麦考瑞大学大历史研究所所长,麦考瑞大学大型开放式 *** 课程(MOOC)设计师兼首席主讲教师。2009—2013年,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世界级大学杰出教授”。
2008年,克里斯蒂安与比尔•盖茨一同创设“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旨在中学阶段推广大历史教育,目前已在全球——美国、澳洲,以及中国香港、北京、上海等——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设立大历史课程。曾在世界各地做过多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包括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他所做的有关大历史的TED演讲《18分钟读懂大历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已有近1000万人观看。
主要著作有《时间地图》(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起源:万物大历史》(Origin Story: 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等,深刻影响了大众读者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
译者简介
孙岳,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及文史类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更多致力于大历史研究。2014年被选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会理事。主要译作有《起源:万物大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历史学宣言》、《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合译)等。
《哥伦布大交换》((美)克罗斯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1234
书名:哥伦布大交换
作者:(美)克罗斯比
译者:郑明萱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4
页数:174
内容简介: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内容简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作者简介:
艾尔弗雷德 W.克罗斯比(Alfred W.Cro *** y J R.),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地理、历史和美洲研究的荣誉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他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在研究,为何欧洲会在历史上崛起?和许多历史学家探索的路径不同,作者深入人类生存的生态方向,揭露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史。
《1913》((英) 查尔斯·埃默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olfe
书名:1913
作者:(英) 查尔斯·埃默森
译者:杨楠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出版年份:2017-9-1
页数:50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1914年,一场大战粉碎了世界经济秩序,撕裂了欧洲,削弱了它的全球优势,而1913年是它的前一年。但在这部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中,作者将1913年的世界从那种“战争序幕”的狭隘观点里解放了出来,揭示了它的本来面目。
1913年的世界,远比我们记忆中的更现代,比我们所预期的更像我们这个时代。金本位奠定了全球商品和货币流通的基础,而大规模移民重塑了全球的人文地理学,轮船和海底电缆环绕了地球,伴之以新技术和新观念;福特的之一条流水线在底特律启动,伍尔沃斯大楼在纽约拔地而起,墨西哥正陷于流血革命的深渊,而温尼伯和布宜诺斯艾利斯正走向繁荣;伊朗的石油政治时代降临,中国开始从沉睡的帝国时代醒来;巴黎庆祝自己是一个光之城,而柏林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之都……
作者为一个失落的世界恢复了勃勃生机,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绘制了一幅全景图,其中蕴含着如何理解过去、如何思考未来的深刻启示。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科斯塔
《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等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美] 西恩•麦克米金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美]雅克·巴尔赞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美]戴维·伍顿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美]威廉·麦克尼尔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美]约翰·W·道尔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塔万·迪克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美]威廉·麦克尼尔
…………
【编辑推荐】
在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和历史观里,1913年不过是1914年的前一年。1914年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粉碎了世界经济秩序,撕裂了欧洲,削弱了它的全球优势,那么1913年就是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宴狂欢,伴随着权力的争夺和对抗,对革命的恐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暴力事件,之外毫无特色。但在这部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中,作者将1913年的世界从那种“战争序幕”的狭隘观点里解放了出来,揭示了它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它所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欧洲各国的首都,那时它们正处于全球控制的巅峰,到加拿大和美国正在形成的大都会,到亚洲和非洲的帝国都城,再到澳洲和南美洲的新兴城市,作者为一个失落的世界恢复了勃勃生机,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绘制了一幅全景图,其中蕴含着如何理解过去、如何思考未来的深刻启示。
(1)生动鲜活的文笔,别开生面的叙事手法,澎湃 *** 与深沉理性的完美结合,使作者和作品充满感人的力量。在众多关于之一次世界大战及战争前后世界的研究作品中,本书堪称独树一帜。
(2)广阔的视野,奠基于广泛的文献资料,使本书在有限的一年时间里,写出了大历史的恢弘气势。23座城市的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经济、社会,尽现眼前,栩栩如生,宛如一次穿越时空的环球之旅,让读者产生某种魔幻主义的阅读 *** 。
(3)作者对单向度的时间观念和线性历史思维的批判与超越,在历史写作乃至哲学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前后发生的事件并非就是因果相续。所有的历史(曾经)都只是无限可能,而并非命中注定。一个开放的世界胜过被决定的世界,一部丰富的历史优于专断一统的历史。战争既非必然,亦非必要,然而为什么要有战争?如何避免战争?作者提供了自己的解释和解答。
关注人类文明和历史走向,关注战争研究,以及感兴趣文化、社会等问题,不甘于因循守旧、不甘于人云亦云的思想者和阅读者,力荐!
------------
【媒体评论】
在大量的当时文献的基础上,包括旅行指南和游记、新闻报道和外交备忘录等,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在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中迅速发生的变化。埃默森抓住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希望和兴奋,宛如那是一个经济上的黄金国。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每座城市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观,这令人感到兴奋;《1913》是一个通行证,是一个时光机;战后一百年来,很多优秀的历史书很好地描述了当时的冲突和斗争,但很少有人愿意并能够描画出已被战争毁掉的曾经那个迷人的世界。
——Washington Post
埃默森是一位出色的作者,他的叙事手法充满热情,并且拥有令人吃惊的丰富资料储备。
——Daily Beast
《1913》是一部富有热情和洞见的著作。
——The Guardian (UK)
古老的帝国开始崩溃,再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核心地位。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埃默森抓住了黑暗降临之前的最后一个闪耀的瞬间。
——The Times (UK)
埃默森并非意在解释战争的起因或者造成的损失,而是希望从偏见中复原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有点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它的之一部恰好是在1913年出版,作者希望找到散乱的事物之下隐蔽的关联……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一幅丰富的图景和一系列重要的观点。
——The Economist
作者简介:
查尔斯·埃默森(Charles Emmerson),生于澳大利亚,长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巴黎进行国际关系和国际公法研究。现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另著有《北极的未来史》。
《瘟疫与人》([美] 威廉·麦克尼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密码:nz1f
书名:瘟疫与人
作者:[美]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余新忠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8-5
页数:298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 全球史奠基人、《西方的兴起》《世界史》作者威廉·麦克尼尔又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恢宏的规模,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讲述3000年来传染病塑造人类与社会的历史进程,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极高的学术成就。
★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力作,匠心独运,颇为可读。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麦克尼尔凭借深厚的世界史功力,敏锐机智的观察和推理、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威廉·麦克尼尔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审视和阐释人类历史,纵横捭阖,提出众多独具匠心且发人深省的认识;他率先将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之历史地位;他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细节,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关键角色。
★《瘟疫与人》一书直接启发了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写作,激发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深刻影响了当今学术研究的视野与维度。
★《瘟疫与人》是“见识丛书”系列第15册,“见识丛书”系列装帧设计别具一格,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读过《瘟疫与人》,就会从此改变看待世界历史的观点。
——《纽约书评》
《瘟疫与人》有着深奥℡☎联系:妙的内容,强而有力的分析。
——《华盛顿星报》
《瘟疫与人》是令人屏息之作。
——《国家观察者报》
具有原创性的非凡之作……读完《瘟疫与人》绝对会收获匪浅,麦克尼尔的苦工没有白
下。
——《 *** 》
《瘟疫与人》是麦克尼尔继《西方的兴起》之后又一部辉煌的著作。他以恢宏的规模,
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高的学术成就。
——《柯克斯评论》
《瘟疫与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强调的是一般历史书里不常探讨的事件。读者
一旦开卷阅读,将爱不释手……本书值得立即推荐给大众。
——《坦帕论坛时报》
洞见深远……《瘟疫与人》兼具原创性与 *** 性,肯定会激起一阵波澜。
——《出版人周刊》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冲击,是
非常精彩的历史推论。
——《进步》月刊
《瘟疫与人》用引人入胜的史例,提出极为出色又具有十足挑战性的论述。
——《纽约》杂志
《瘟疫与人》是一部兼具重要性与原创性又精心研究的作品。
——《图书馆杂志》
《瘟疫与人》这本书令人无可抗拒。 ——《波士顿周日先锋报》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用大量累积的证据,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
关键角色。
——《巴顿鲁治倡导报》
《瘟疫与人》对于世界历史有着极具吸引力的新解读。——《旧金山观察家报》
麦克尼尔做了一件值得赞赏的事,对于人们忽略的传染病与流行病,他提供了数量惊人
的细节。
——《芝加哥日报》
《瘟疫与人》巨细靡遗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洞见,看透疾病这种自然灾祸,如何在长
远的历史中大幅消灭世界人口。
——《纳奇兹民主报》
杰出历史学家的创新研究……对于历史事件专业的重新解读,加上科学细节的支持,麦
克尼尔提出了非常强力的论点。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
启蒙人心……《瘟疫与人》值得推荐阅读。
——《大湍城日报》
麦克尼尔以熟练的学术风格,提出了大量证据,指出疾病在人类活动中扮演中心角色,进而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展。
——《每日新闻》
《瘟疫与人》是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一部地道的革命性著作。
——《纽约客》
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威尔•杜兰特,美国作家兼历史学家
《瘟疫与人》提出了非常创新,也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概念,令人阅读时欲罢不能。这本
书企图引起轰动,而它也的确办到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记者,普利策奖得主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
一代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因其“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他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其他主要作品有《世界史》(A World History)、《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人类之网》(The Human Web,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经常听到宗教人士说:“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信教了哦!”出现几率更高的一个句子是:“牛顿晚年沉溺于炼金术,晚节不保。”我无意于纠缠这两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只是想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入手,讨论一下这两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牛顿生活的时代,化学还在襁褓之中,元素的概念尚未出现,人们不知道物质只能细分到元素这个层次,不同元素之间也无法用常规手段相互转换。在这种情况下,牛顿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把普通物质炼成黄金,恰恰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任何聪明人都应该有的想法,你不这么想反而说明你迂腐了。同样,宗教在牛顿的时代是最强大的思想体系,上帝的概念比现在的民主自由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牛顿之所以潜心研究星体的运动轨迹,恰恰是为了解读上帝的思想,而不是为了了解宇宙的奥秘。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无神论者们很可能都是一些脑后有反骨的叛逆者,和智商什么的没太大关系。这件事说明,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入手,按照那个年代的逻辑来做出是非判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随手翻翻我们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就能找出一大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几乎都是按照现代社会的是非标准做的定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岳飞文天祥屈原诸葛亮都是好人,赵高秦桧魏忠贤李莲英都是坏蛋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果你还想不通的话,看看近代史上那些人物,无论是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还是 *** 周恩来 *** ,将来的人会如何评价他们?如果500年后的历史学家把他们轻易地归类,你会同意吗?以上的想法来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历史书,书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该书之一版出版于1972年,作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原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正是这个爱好让他意识到应该好好研究一下1492年之后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从中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在他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者其他任何身份。只有把一个人放在恰当的时空脉络之下,才能有把握地审视他的社会行为。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哥伦布之后地球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上,正是这种交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并拓宽了人类的视野,直接导致了很多根本性的变革。此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更佳案例就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人带着两套知识体系走出了中世纪,一套是基督教,一套是亚里士多德,但是新世界一出现,两大体系立即左支右绌。航海家的发现轻易地把希波克拉底、盖伦、托米勒等古典学者们关于世界的理论击垮了,而作为当时大多数知识的来源,《圣经》完全是来自旧世界的产物,解释亚洲和非洲时已然非常吃力,完全无力应付新世界。所以说,哥伦布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迫使基督教的许多有学之士不得不去把整件事情好好想个清楚。”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终于看出了《圣经》的荒谬,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上述这种思考方式的真正来源。我简单地做了点考证,发现类似的思想早在14世纪时就被提出来了。一位名叫Ibn Khaldun的 *** 历史学家提出应该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讨论历史事件,这个思想早于欧洲学者很多年。这是有原因的。Ibn Khaldun的先祖来自 *** 半岛,后来又移居西班牙,最后又到了突尼斯,并在这个北非国家生下了他。从这条迁徙路线就可以看出, *** 人重经商,常旅行,见多识广。 *** 学者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之后,才是“现代环境主义之父”Aldo Leopold出版于1949年的《沙乡年鉴》,号召历史学家们以生态学的观点重写历史。克罗斯比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想法,《哥伦布大交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本经典著作。再后面就是我推荐过很多次的Jared Diamond,他那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毫无疑问是这类历史书的扛鼎之作,把前人的研究一网打尽。最后回到牛顿的话题。牛顿到底信不信教?这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还信吗?土摩托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