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知友,1914年,尼古拉二世带领俄国加入之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私底下协助列宁从瑞士穿过德国领土,经芬兰回国,让其发动革命,以使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3月,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 *** ,引发二月革命。1917年3月15日(儒略历3月2日),沙皇退位,传位给弟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但遭到弟弟拒绝承继,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当是俄国国内形势非常复杂。尼古拉二世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准备在立宪会议之后再决定是否继位,结果这次会议迟迟没有开起来。11月,十月革命爆发,米哈伊尔大公也永远失去了机会。
深层次的原因是:
3月3日清晨,彼得格勒百万大街,布加金娜公爵夫人宅邸,被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米哈伊尔大公躲在这,两拨人马找到他,让他圣裁一件事情,以罗将珂代表的一派要求他在立宪会议以前先别继位,刚从尼古拉二世那边谈判赶回来的立宪派代表米留可夫和古契科夫要求他立即无条件继位。结果罗将珂的意见占了上风,米哈伊尔大公宣布听立宪会议以后的决定再决定,结果俄罗斯的君主制就彻底画上句号了。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50家工厂约13万男女工人举行 *** 和 *** ,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第二天,参加 *** *** 的群众增加到20万。
在布尔什维克党(后改称俄国 *** )领导下,
首都各大工厂举行了有30万人参加的联合总 *** 。革命风暴吓坏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采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复首都秩序。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的各领导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积极分子被逮捕,这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怒。他们上街 *** , *** *** 暴行,但遭到更野蛮的镇压。于是领导 *** 的维堡区党委决定将总 *** 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沙俄 *** 。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攻占军火库,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同时工人们还积极开展争取军队的工作,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 *** 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立即从前线调军队企图夺回首都,但沙皇军队在革命影响下也发生了兵变。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7年3月15日引退,让位给其弟米哈依尔。第二天,米哈依尔也宣布退位。这样,统治俄国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二月革命冲垮了。俄国民主革命获得了胜利。
序 授衔年月 姓名 生年 卒年
01 1700 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温 1650 1706
02 1700 查理·尤金·克鲁瓦公爵 1651 1702 就是在纳尔瓦投降的那位外国统帅,荷兰人
03 1701 鲍里斯·彼得罗维奇·舍列梅捷夫 1652 1719
04 1709 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希科夫 1673 1729 大元帅
05 1724 阿尼基塔·伊万诺维奇·列普宁 1668 1726
06 1725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 1675 1730
07 1726 伊万·伊万诺维奇,萨贝加 ?--1730
08 1726 雅科夫·维利莫维奇·布留斯 1670 1735
09 1728 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多尔戈鲁基 1667 1746
10 1728 伊万·尤里耶维奇·特鲁别茨科伊1667 1750(小特鲁别茨科伊)
11 1732 布尔哈尔德·克里斯托夫·米尼赫1683-1767
12 1736 彼得·彼得罗维奇·拉西 1678 1751
13 1742 约翰·路德维希·高姆布尔戈斯基- 黑森洪堡亲王1705 1745
14 1756 Ники·та Ю·рьевич Трубецко·й 1700 1767
15 1756 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布图尔林 1694 1767
16 1756 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拉祖莫夫斯基1709 1771(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的秘密丈夫)
17 1756 斯捷潘·费奥多罗维奇·阿普拉克辛 1702 1758
18 1759 彼得·谢苗诺维奇·萨尔特科夫 1698 1772
19 1761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舒瓦洛夫 1710 1771
20 1761 彼得·伊万诺维奇·舒瓦洛夫 1711 1762
21 1762 石勒苏益格公爵彼得八世 1697 1775
22 1762 荷尔斯坦因的乔治·路德维希 1719 1763
23 1762 乔治·布朗 1698 1792
24 1762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别斯图热夫·留明1693 1766
25 1764 基里尔·格里戈里耶维奇·拉祖莫夫斯基1728 1803
26 1769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利岑 1718 1783
27 1770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 1725 1796
28 1773 扎哈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切尔内绍夫1722 1784
29 1784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 1736 1791
30 1794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 1729 1800大元帅
31 1795 尼古拉·萨尔特科夫 1736 1816
32 1796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列普宁 1834 1801
33 1796 伊万·格里戈里耶维奇·切尔内绍夫1726 1797
34 1796 伊万·伊万罗维奇·萨尔特科夫 1730 1805
35 1797 Барон Ива·н Ка·рпович Эльмпт1725 1802
36 1797 Валенти·н Плато·нович Му·син-Пу·шкин 1735 1804
37 1797 米哈伊尔·费奥多托维奇·卡缅斯基 1738 1809
38 1797 法国第二代布罗伊公爵 1718 1804
39 1807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普罗佐罗夫斯基1732 1809
40 1807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古多维奇 1741 1820
41 1812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1745 1813
42 1814 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1761 1818
43 1826 彼得·克里斯蒂安诺维奇·维特根斯坦1768 1843
44 1826 Фабиа·н Вильге·льмович О·стен-Са?кен 1752 1837
45 1829 伊万·伊万诺维奇·季比奇·扎巴尔坎斯基(汉斯·卡尔·冯·迪比奇) 1785 1831
46 1829 伊凡·费奥多罗维奇·帕斯凯维奇 1782 1856
47 1850 彼得·米哈伊洛维奇·沃尔孔斯基 1776 1852
48 1856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沃龙佐夫 1782 1856
49 1859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巴里亚京斯基 1815 1879
50 1865 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贝格 1794 1874
51 1878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大公(老) 1831 1891 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
52 1878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大公 1832 1909 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
53 1878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18 1881
54 1894 约瑟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古尔科 1828 1901
55 1898 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 1816 1912
荣誉元帅
序号 授衔年月 姓名 生年 卒年
01 1762 卡尔·路德维希的(荷尔斯坦因公爵) 1690 1774
02 1774 黑森-达姆施塔特路德维希九世 1719 1790
03 1818 英国威灵顿公爵 1769 1852
04 1837 奥地利约翰大公 1782 1859
05 1849 奥地利拉德斯基伯爵 1766 1858
06 1872 奥地利阿尔布雷希特大公 1817 1895
07 1872 德国太子弗雷德里希(百日皇帝) 1831 1888
08 1872 普鲁士亲王弗雷德里希·海因里希·阿尔布雷希特 1809 1872(德皇威廉一世的五弟)
09 1872 普鲁士血王子腓特烈·卡尔 1828 1883
10 1872 普鲁士亲王弗雷德里希·卡尔·亚历山大 1801 1883(德皇威廉一世的三弟)
11 1872 萨克森太子阿尔贝特 1828 1902
12 1872 老毛奇 1800 1891
13 1910 黑山国王尼古拉一世 1841 1921
14 1912 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 1839 1914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45年3月10日-1894年11月1日),史称亚历山大三世(英语:Alexander III),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在位),亚历山大二世次子。
亚历山大三世由于害怕被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因此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或“革命的俘虏”。即位初期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权。对待异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占领中亚,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丹麦在普丹战争中败给普鲁士,被迫割让什勒斯维希-霍尔斯坦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意志帝国产生反感。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日耳曼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斯拉夫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他在位期间,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外文名 :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别名 :亚历山大三世(和平制造者)、加特契纳的隐士、革命的俘虏 国籍 :俄罗斯帝国 民族 :日耳曼人 出生地 :圣彼得堡-冬宫 出生日期 :1845年3月10日 逝世日期 :1894年11月1日 职业 :俄罗斯帝国皇帝 信仰 :东正教 主要成就 :巩固君主专制政体 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 在位时间 :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 父亲 :亚历山大二世 继任者 :尼古拉二世 人物生平,早年婚姻,即位沙皇,在位期间,事故而亡,为政举措,调整政治,发展经济,外交政策,评价,家族成员, 人物生平 早年婚姻 1845年2月26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本来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将长子尼古拉立为皇储,但在1865年,尼古拉意外地从马背上摔下来,患重病离世。本来在这一年,计画好了尼古拉与丹麦公主玛丽·苏菲·弗雷德里卡·达格玛(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成婚。尼古拉在离世前不久,自知来日无多,特意嘱咐二弟亚历山大要娶达格玛公主为妻。亚历山大本已有了意中人,但是为了哥哥的遗愿,他只好做出许诺。 年轻时的亚历山大三世 即位沙皇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皇储亚历山大继位,史称亚历山大三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十三位皇帝。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是在亚历山大二世开创的繁荣局面下开始的,亚历山大三世也无意树立新政,无意过多干涉实际政务。他采取了类似董事长式的治国 *** :组织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形成了一个智囊圈子,让这些人先对国家政务进行研究,拿出几个处理方案,然后报呈皇帝本人,再作出最后决定。 亚历山大三世 在位期间 由于有亚历山大二世屡遭行刺,最后丧命于人民意志党人的炸弹的教训,亚历山大三世和他周围的智囊们一致认为应当加强君主专制,对社会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1881年8月,在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初,就颁布诏书,规定出了一系列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明确宣布了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几种情况。此外还加大了对 *** 、 *** 等活动的惩罚。鉴于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亚历山大二世给予大学的自治地位。但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体现了官僚统治集团的意愿。 亚历山大三世 在俄罗斯国内,革命运动的浪潮并未伴随着亚历山大三世加紧君主专制而有所消减。革命意志党人仍在从事秘密暗杀等恐怖主义活动,并计画在1887年3月1日这一天,行刺亚历山大三世。但是警察机关及时察觉了人民意志党人的活动,在他们计画开始实施前,就逮捕了所有的刺杀行动参与者。经法庭判决,所有参与者被判绞刑。亚历山大三世宣布,将对忏悔者实行大赦,赦免他们的罪行。但是还是有五名人民意志党人拒绝忏悔,主动走上绞刑架。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年轻人,即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哥哥。 事故而亡 1888年10月的一天,在离哈尔科夫不远的一个名叫博尔基的小站附近,因铁路工作人员失误,造成亚历山大三世的专列出轨。事故造成23人死亡,19人受伤。沙皇全家安然无恙,但亚历山大三世在帮助家属脱险时受风,加上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亚历山大三世患病。此后他开始暗中酗酒,逐渐地远离国政。 1894年 10月20日,亚历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继位。 亚历山大三世的遗容 为政举措 调整政治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做出了重大调整。首先,取消了原有的缙绅会议联席管理制度。本来在地方,缙绅会议属于地方自治机构,吸收了除贵族和官僚阶层以外的知识分子、商人、乡绅、工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哥萨克等社会阶层,各处缙绅会议的长官组成的联席管理有一定的政务处理权。但在法务部的坚持下,缙绅会议联席制度被地 *** 院取代,地 *** 院除司法权以外,还获得了行政权力,警察机关也被划到地 *** 院管辖之下。这样司法体系基本上控制了地方自治。 亚历山大三世 其次,在缙绅会议联系制度被取消后,又进一步地开始取消缙绅会议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总督的直接执政,把各地总督的许可权扩大到总揽一方军政的程度。本来缙绅会议作为地方自治机构,还负担参政和议政等监督政务执行的任务,这样一来总督有权推翻或者更改缙绅会议的决定,缙绅会议在实际上丧失了存在价值。 最后的一项重大措施是重新审定地方行政秩序,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贵族和官僚阶层的发言权。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现实:他对法务部制定的政策不满意,提出在地方要行政和司法分立,但遭到了法务部的反对。亚历山大三世最终还是屈从了官僚集团的压力。 发展经济 亚历山大三世很重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自1880年开始,根据亚历山大三世主持制定的经济发展计画,俄罗斯开始高速大规模的工业化。也就是在亚历山大三世期间,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顶峰,不但在军事上,也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但是由于俄罗斯上层统治集团推行的逆向改革措施,钳制了思想发展,严重阻碍了教育普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加速社会阶层对立,为最后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和内战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打下了伏笔。 外交政策 在外交方面,亚历山大三世积极推行泛斯拉夫主义,这当然和俄罗斯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有关。俄罗斯推行的泛斯拉夫主义有很强的外交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沿岸,这显然是为了扩大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巩固俄罗斯在斯拉夫民族居住区的统治地位。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政策一方面对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促进当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消极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俄罗斯为了争夺塞尔维亚,1914年对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参加之一次世界大战,而这次战争正是俄罗斯国内爆发革命的导火索。 亚历山大三世 除了奥匈帝国以外,和俄罗斯逐鹿巴尔干的还有德意志帝国。德国一直希望获得一个地中海的暖港,打通北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通道,拦腰将欧洲切断,所以加快了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扩张势头,在1887年把亲德的科堡王朝扶上保加利亚王位。俄罗斯在这一轮的地缘政治争夺中败给了德国,于是转而与法国结盟,俄法两国签订了秘密反德条约,为欧洲协约国集团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总体上,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俄罗斯是和欧洲在文化和经济上最为接近的时期,欧洲和俄罗斯之间有相互的认同感,而且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完全可以不用武力,只通过外交努力即可实现政治意图。亚历山大三世在外交事务上最著名,也是底气十足的一句话就是:俄国沙皇还在钓鱼,欧洲暂时可以等著(有一次亚历山大三世在度假休息时去钓鱼,负责欧洲事务的臣属跑来向亚历山大三世汇报紧急公务,亚历山大三世说出了这句话)。可以说,亚历山大三世是俄罗斯十九世纪历史上最强大的统治者。 油画《上帝保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家人遇见基督 在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只发动了一次对外战争:斯科别列夫指挥的小规模的梅尔夫绿洲之战。梅尔夫是位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一个绿洲城市,在中国汉代文献中称为马雷,南北朝时文献又作末国,元代文献中则将此地称作麻里兀,或作马兰。在梅尔夫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土库曼斯坦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评价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期间,俄罗斯在总体上持续了繁荣和高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各项具有划时代意义改革政策的余荫。亚历山大三世没能把此前的各项经济、行政和司法制度改革推行到底,面对庞大的贵族官僚集团,被迫采取妥协态度,单方面加强集权统治,最终导致社会隐患不断放大,成为俄罗斯帝国崩溃的深层原因。 身材高大的亚历山大三世 家族成员 亚历山大迎娶了的丹麦公主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两人有四子两女: 1893年的亚历山大三世全家福 尼古拉二世(1868-1918),1894年与黑森-莱茵的维多利亚·阿历克丝·海伦娜·露易丝·比阿特丽丝公主(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结婚,有一子四女。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1869-1870),死于脑膜炎。 乔治·亚历山德罗维奇(1871-1899),28岁死于肺痨,未婚。 谢妮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875-1960),1894年与堂叔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大公结婚,有六子一女。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1878-1918),贵庶通婚,有一子。 奥尔加·亚历山德罗芙娜(1882-1960),两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