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西蒙诺夫,全名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是苏霍伊设计局前任首席设计师,“侧卫”家族之父。于 2011年3月4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1岁。西蒙诺夫自1983年起担任苏霍伊公司首席设计师。此前他曾参与Su-24战斗轰炸机、 Su-25攻击机和Su-27战斗机的设计工作。他被授予授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1999)、列宁勋章(1974)以及红旗勋章。而其对世界航空发展做出的贡献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认可。1998年4月他被授予航天工业传奇人物荣誉称号,他的名字则被列入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名人堂。
一。关于军事方面
他上幼儿园时,幼儿园的不远处有一个飞机场。当时,对幼年的西蒙诺夫来说,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仰望长空,好奇地看着各种各样的飞机起起落落。从那时起,他就对航空充满向往,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设计飞机。8岁时,西蒙诺夫加入了学校的航空兴趣小组,15岁时被任命为少年宫航模室主任。西蒙诺夫本想中学毕业后报考著名的航空学校,但由于弟弟不幸在一次空难中丧生,悲痛不已的家人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西蒙诺夫最后选择了新切尔卡斯克工学院,因为他听说那里要成立航空航天系,但后来一直没能成立。
五年级时,西蒙诺夫决定申请转学到莫斯科航天研究所,但被该所拒绝。经过不懈努力,他转到了喀山航空学院,并在那里开始了飞机设计的之一步。1953年,他联合志趣相投的同学创建了大学生滑翔机设计局,并研制出了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属结构滑翔机。西蒙诺夫名声大噪,也引起了苏共中央的注意。1959年,苏共中央决定在大学生滑翔机设计局的基础上成立国家滑翔机设计局。
1970年,西蒙诺夫被任命为莫斯科库伦机器制造厂副总设计师,接受著名飞机设计师苏霍伊的领导。上任伊始,他就主持了苏—24轰炸机的试飞工作。西蒙诺夫再一次表现突出,为苏霍伊提供了最详尽的分析报告,也为新一代战斗机的上马立下了汗马功劳。1975年9月15日,西蒙诺夫担任总设计师,主持新型战斗机的研制工作。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飞行器设计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文学方面
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新世界》等报刊主编、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红星报》军事记者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他的创作面很广:诗歌、戏剧、小说、随笔、评论都有建树。他的大部分作品也都译成了中文,如:《我城一少年》、《俄罗斯问题》、《俄罗斯人》、《在布拉格栗树下》、《异邦暗影》、《日日夜夜》、《祖国炊烟》、《战斗的中国》、《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等着我吧......》、《友与敌》等。1949年10月他曾作为副团长率领苏联文化代表团来我国访问,11月初曾来武汉参加庆祝十月革命节和中苏友协武汉分会成立大会。西蒙诺夫曾任苏共中央候补委员和苏联中央监察委员。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获得一枚列宁勋章。
3.名言
有一种人,他为了摆脱内心的激动状态,自己常常需要说话和爱听别人说话。
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1915.11.28-1979.8.28)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 ***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他的成名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 *** ,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之一部《生者与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其创作的《蜡烛》被收入中学课本。他的小说既有反应卫国战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又有迎合某种需要的主观描写。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西蒙诺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