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以前,人们曾尝试改善当时的国歌《爱国歌》——这首歌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被当时的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选定为国歌的。这首由米哈依尔·格林卡谱曲的国歌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没有任何歌词。不少人试图为国歌填上歌词,其中包括有1990年维克托·拉杜金所作的歌词《荣耀吧,俄罗斯》(Славься,Россия!),但这些都没有被叶利钦总统采用。
关于国歌的辩论起于2000年10月。当时叶利钦的继任者弗拉基米尔·普京曾谈到,在悉尼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获得金牌的俄罗斯运动员在奏国歌的时候沉默无声。CNN也有报道称,莫斯科斯巴达克足球俱乐部的队员曾抱怨没有歌词的国歌“影响了他们的士气和发挥”。普京于是提议将前苏联的国歌选为新的俄罗斯国歌,但强烈建议重写歌词。2000年12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以381-51-1的投票决定采用由米哈尔科夫重写歌词的前苏联国歌。12月20日,普京总统签署了国歌法令;12月30日,新国歌首次被正式使用于莫斯科大克里姆林宫的仪式上。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新的国歌——前总统叶利钦批评普京不应“盲从于众人的意愿”而改变国歌。自由主义政党亚博卢党认为重新采用苏联国歌会“加深(俄罗斯)社会的分裂”。俄罗斯联邦 *** 与普京本人则对重新采用苏联国歌表示支持。反对苏联国歌的人们不但试图保留原来的《爱国歌》,而且还发起了采用沙皇时期的军队进行曲《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杜马投票。一位著名的俄罗斯异见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对国歌进行戏仿后作为他对新国歌的提案,以表达自己对频繁更改国家象征的不满。而杜马的议员谢尔盖·尤申科夫甚至还建议应该考虑沃伊诺维奇的提案,并发动俄罗斯国会的成员进行投票,不过后来该提议被否决了。
由于俄罗斯国歌与1944年后的苏联国歌使用着相同的曲调,有些反对者扬言演奏国歌时将不起立。 在电视上播放国歌的时候,通常会播放克里姆林宫或俄罗斯国旗的画面虽然表演者在演奏国歌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演唱歌词,但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官方歌词与乐曲进行演奏。当演奏的国歌被录制后,它可以使用于任何用途:例如在无线电或电视广播中播放。在严肃或庆祝的场合可以演奏国歌,但在俄罗斯总统的宣誓仪式、国家杜马与联邦议院的开庭和闭庭、以及其他的官方正式场合中必须演奏国歌。在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中,每天节目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都会播放国歌,而如果节目是24小时一直播出的话,那么国歌会在每天的24时和6时播放。在俄罗斯国内外的体育比赛上也可能播放国歌,但这取决于与举办比赛方的协议。当演奏国歌时,每个人都应摘掉他的帽饰,当俄罗斯国旗出现时还应面向国旗。穿有制服的军人还必须在演奏国歌时行军礼。
根据《俄罗斯联邦著作权及邻接权法》的规定,国家标志不受著作权的保护。因此,国歌及其歌词能被自由地使用及修改。尽管在俄罗斯的国歌法中,以攻击性或失礼的方式演奏国歌的人被要求承担责任,但在其他法律中尚未定义有这样的行为与相应承担惩罚的规定。
在2004年夏天,普京总统惩罚了俄罗斯国家足球队,理由是演奏国歌时的不雅行为。在200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开始之时,俄罗斯足球队被拍摄到在演奏俄罗斯国歌时嚼口香糖。普京让俄罗斯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列昂尼德·佳盖乔夫代他传话,要求队员们演唱国歌,并停止嚼口香糖。
2009年8月27日,俄罗斯国歌的作词者,诗人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在家中去世,享年97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都发去了唁电。 这首歌后来被网友评为十大更好听国歌之首,它优美的旋律,激昂的歌词,气势磅礴,恢弘大气使它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更好听的国歌。
莫言代表作: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 《藏宝图》 《四十一炮》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铐》 《白狗秋千架》 《酒国》 《透明的红萝卜》 《食草家族》 《白棉花》《红树林》 《月光斩》 《老枪·宝刀》 《会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战友重逢》 《蛙》
拓展资料:
作品特点:
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 莫言说他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事实正是如此,作品里总是影影绰绰闪动日本美学的魅影。莫言喜欢大篇幅写景,写景中肆无忌惮的使用通感,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渲染,叫人看着触目惊心。
作者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 *** 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 *** 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莫言先后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莫言是之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之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是中国文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更高奖项。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创作特色: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 *** 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
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检查。1996年余华重提这篇小说,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文中说,莫言对事物 *** 裸的描写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却因为这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而流下了眼泪。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莫言的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经常被拿来与《变形记》作比较。他的《小说九段》也被认为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曾说,莫言的文学作品令人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
代表作品简介:
莫言的代表著作以小说为主,包括短篇、中篇还有长篇。
《蛙》: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
《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丰乳肥臀》:讴歌生命意义和伟大母性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之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
《生死疲劳》: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如果以茅盾的“乡土文学”观念为圭臬,那么,鲁迅笔下的乡土世界无疑更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鲁镇和末庄几乎可以等同于鲁迅所说的“铁屋子”。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的叙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实际上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所追随。在乡土生活和风习画面中寄予重大的社会命题,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社会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与具有进步色彩或直接参加革命的乡土作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于田园风光的现代乡土作家,其中成名于20、30年代的废名和沈从文最有代表性。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至于沈从文的创作,也多注意刻画乡土中的“粗糙的灵魂”和“单纯的情欲”。沈从文描绘的山寨、码头宁静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朴奇幻的风俗画。特别是在这些“化外之境”中发生的爱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叹之妙。《边城》中少女翠翠的爱情观和爱情经历,单纯而美丽,有着未受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禽兽在做梦,草木能谈吐,大自然的“神性”成为乡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么,沈从文意图在他的宁静超脱的乡土作品中寄寓什么样的主题呢?是“人性”。沈从文在他《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言明:“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那么,我们有必要追问的是,沈从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庙的构造回避可能存在的残酷现实,从而“美化落后”“诗化麻木”呢?如果这样看待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确实是过于粗暴简单了。
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说着某种无法抗拒的悲凉。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亲人的死亡和情人的离去的现实面前,不也宣告了诗意的神话的破灭了吗?而沈从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几乎完全可以将其视为关于乡村底层人物的一曲悲歌。进入乡土文学纯美境界的沈从文,未必就不懂的社会的苦痛,只不过他是以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边缘性异质性的乡土文化的叙述,显示处于弱势的边缘文化中沉静深远的生命力量,从而内在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构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写作中,依然可以看到沈从文式乡土文学写作类型的延续。在汪曾祺等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中,沈从文式的清澈空灵被赋予更为乐观明朗的特征。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所开创的以展现“异质文化”中人性轨迹来表明文化成规对人的影响的写作模式,这种模式在新时期为韩少功、李锐这样的作家所承继。不过,韩少功式的视角要比沈从文更“客观”、更“中性”,他们更直接地也更热衷于叙述、分析他们所看到的“异质文化”之内发生的种种故事。正如李庆西对韩少功的《爸爸爸》的叙述者态度的分析:“就审美主体而言,完全是局外人的态度,对一切都保持着老于世故的缄默。这倒并非自以为是的冷眼观照,而是一种宽宏、旷达的心境。所以不奇怪,这里没有鲁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叙述者的意向,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认同。”韩少功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是否认同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韩少功的确善于模拟“局外人”的视角,反复打量他眼中的乡土人物乡土习俗的种种文化规定性。这种冷静的写作态度,在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达到了极为自觉的阶段。
《马桥词典》中,乡土,特别是乡土语言,成了乡土文化中最有趣也有富有历史深度的缩影和索引。表面上,马桥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惟有“局外人”的视角,才可能将现代文明对马桥的影响看得如此透彻,并获得丰富的诠释。在“地球村”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当代,以韩少功、李锐、张炜为代表的中国作家们,已经不再象刘绍棠那样以自我情感的过分投入作为呵护乡土文学的写作姿态,而是站在一个更自觉更冷峻的制高点,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叙述着中华各地乡土文化的变迁。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 *** 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到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检查。1996年余华重提这篇小说,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文中说,莫言对事物 *** 裸的描写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却因为这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而流下了眼泪。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莫言的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经常被拿来与《变形记》作比较。他的《小说九段》也被认为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曾说,莫言的文学作品令人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 *** 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检查。1996年余华重提这篇小说,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
莫言笔下作品
莫言笔下作品(21张)
文中说,莫言对事物 *** 裸的描写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却因为这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而流下了眼泪。[20]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21] 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莫言的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经常被拿来与《变形记》作比较。他的《小说九段》也被认为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曾说,莫言的文学作品令人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22]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