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徽内容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首都北京,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随即开展经济恢复与建设,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到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探索阶段。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改革开放,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面积35798平方千米。陆地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媒体上一般是指中国大陆。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中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其实中国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例如:西安钟楼、秦始皇兵马俑、长城、天安门、故宫、天坛等。总而言之,中国将一天比一天繁荣,一天比一天美好。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夏:约前2071-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汉:西汉: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1949年前,没有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地缘优势、后发优势、时间优势、体制优势,因此旧中国必然贫困落后,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极其困难。
新中国诞生后,其它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是执政党和社会制度,但新中国只用了55年时间,就把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了一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小康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国情相似,经济起点相近的国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新中国刚诞生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动乱了上百年的社会,因此新中国用经济、政治两手,一手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在城镇实行低工资多就业,二个人的活三个人干,实现了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一手对破坏社会稳定的反革命分子、土匪、恶霸进行了坚决的镇压。因此我国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动乱了上百年的社会稳定了下来。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无论一些人对“土地改革”、“镇反”、“清匪反霸”、“低工资多就业,二个人的活三个人干”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见解,和在这些运动中是否伤害过一些无辜,都不能否定这些措施对稳定我国社会起的积极作用。
以消除匪患为例,我国历朝历代(包括国民党政府),没有不剿匪的,但是匪患从来没被剿灭过。新中国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匪患,使“土匪”这个词几乎成了历史名词。这是因为当时人人可以用合法手段吃上饭,就没有必要用非法手段抢饭吃,再加上政府大力剿匪,土匪消灭一个少一个,必然会很快绝迹。
再以禁娼为例,解放后宣布禁娼,是采取政府给妓女安排工作的办法,使妓女有工作,有饭吃,妓女不必再靠“卖肉”为生,良家妇女能靠劳动谋生,又何必当妓女?所以妓女在我国一度也基本绝迹了。现在我国只禁娼,不负责安排抓住的妓女的工作,这些妓女被释放后,又会有多少人改邪归正?一些没有工作的妇女,可以靠“卖肉”谋生为什么不干?
2、 自从1840年到1949年,我国一直挨外国列强的打,不断割地赔款,据统计中国从1842——1949年被迫签订了1175宗不等条约,赔款额高达13亿两白银。旧中国许多国家主权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如从1859年中国成立海关以来的5任总税务司长,没有一个中国人。一些外国人在中国犯了罪,中国人却不能审判。在中国的领土上竟然让外国军队长期驻扎……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有两大任务,一是巩固政权,内稳社会,二是加强军事,外御强敌。所以当时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不被帝国主义敌对势利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因此抗美援朝、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军事科技,高比例的军费等等做法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实践的结果是:新中国在对外武装冲突中屡战屡胜,彻底结束了中国挨打的历史。
3、孙中山主张的“耕者有其田”,在国民党时期没有实现,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官员大部分出自地主家庭或者本人就是地主,他们不肯分自己的土地。新中国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彻底消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扫清了障碍,为彻底清除封建意识创造了条件。这是国民党政府想做而没做的事。有人说这是因为共产党不给国民党搞土改的机会,可是共产党的土地改革,就是在解放战争中进行的。同样是在战争环境,共产党可以搞土改,国民党为什么不能?春秋中文社区
4、解放前,一些外国人嘲笑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可就是那些不同国家的外国政府,分别支持在中国的代理人实行军阀割据,造成我国在1949年前,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如国民***政府,根本指挥不动地方势力的军队;山西省的铁轨轨距就和其它省的不同,云南省的一段铁路不通过其他省而只通国外,各个地方政府可以发行自己的地方货币……
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一去不复返了。再加上我国实行了比较成功的民族政策,使新中国实现了真正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也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
5、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实现原始积累都是最困难的事。先发展国家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即野蛮资本主义阶段,都是外靠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内靠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完成的原始积累。
少数后发展国家,特别是一些人口小国,有靠出卖资源致富的(如一些中东产油国),有一些在社会主义阵营周边的人口少的国家、地区,靠美国等发达国家拔根毫毛就比他们腰还粗的援助,完成了原始积累致富的(如台湾、韩国)。
春秋中文社区中国和许多后发展人口大国则没有可能靠掠夺、出卖资源,外国援助致富。*可行的办法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完成原始积累。因此我国很长时间实行的是高积累方针。这个方针虽然影响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若没有当年实行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高积累,就不会有以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6、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刚诞生的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是正确的政策。因为在什么都缺的国家,没有原材料、能源、机器设备,就只能用落后的手段进行生产,生产力不可能迅速提高,而原材料、能源、机器的生产基本属于重工业。特别是经过朝鲜战争,让我国领导人深切认识到,“打仗就是打钢铁”的道理,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军事工业,没有军事工业就没有军事实力和国家的安全。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我认为当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有一层考虑: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想靠花钱买一个现代化,至少不适于中国。要“自力更生”首先是粮食不求人,重工业产品不求人。台湾、韩国可以靠进口工业原料、设备,在经济起飞阶段优先发展轻工业,我国则没有这种可能。建国初期,可以援助我国的苏联,自己的轻工业都不行,就更谈不上支援我国了。
7、 建国初期有苏联等国对我国的援助,50年代我国的骨干企业有许多是苏联等国家援助建设的。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包头钢铁公司、洛阳拖拉机厂……156项国家重点项目。虽然数量不算多,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春秋中文社区奇怪的是国内一些人无视这些事实,说我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刚诞生,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就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1960年苏联把两党分歧扩大到了两国关系,中断了两国之间的正常的经济关系。是美国、苏联从外面把我国的门关上了,而不是我国搞什么闭关锁国。春秋中文社区
8、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办国家最急需办的大事。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必要。黄河是世界第一害诃,据统计历史上是三年二决口,可是我国建国55年,黄河大堤再也没有决过口,我国的耕地面积少于印度,人均淡水占有量基本相同,但是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几乎都高于印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修了8万多水库,水浇地多于印度。我国1978年的化肥产量是1952年的1077倍,这是我国集中了财力物力去解决“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大的事的结果。
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不是没有犯过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是不能因为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了一些过去的做法,就脱离过去的历史条件否定过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首都北京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面积35798平方千米 。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者,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文名: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简 称:中国
所属洲:亚洲
首 都:北京
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排列不分先后)
国庆日:10月1日
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家代码:CHN
官方语言:汉语(通用普通话)
货 币:人民币(港元、***币、新台币)
时 区:东八区(北京时间)
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口数量:141178 万(2020年)
人口密度:148.35 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汉族等56个民族
主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国土面积: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
水域率:2.8%
GDP总计:1015986.2 亿元(2020年)
人均GDP:72447 元(2020年)
国际电话区号:+86(港:+852,澳:+853,台:+886)
国际域名缩写:中国、.cn(港:.hk,澳:.mo,台:.tw)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香港、***靠左行驶)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国家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