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弗莱雷(保罗弗莱雷简介)

2023-02-08 0:48:50 体育资讯 maimiu

急!急!急!有哪位高手可以介绍一下 Paulo Freire (巴西教育家) 和他的学说/思想。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于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的一个军官家庭。13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弗莱雷在进入累西腓大学就读法律专业时,同时学习哲学、语言心理学,此外,他还在一所中学兼任葡萄牙语。在这个时期,弗莱雷阅读了马 克思的作品以及一些天主教方面的著作,对他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4年,弗莱雷担任社会工业服务社的教育文化部的主任,为他后来成人教育中的对话教学打下了基础。1959年,弗莱雷完成博士论文《教育与巴西现状》,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累西腓大学任教。1961年,在累西腓市长的邀请下,弗莱雷开始参与该城市的扫盲工作。正当扫盲工作全面铺开时,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巴西军队推翻了民主选举的联邦 *** ,所有的进步运动都受到镇压。弗莱雷因其“颠覆性”活动而被捕入狱,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1969年,弗莱雷应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离开拉丁美洲,赴哈佛大学任“发展和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授以及作“发展和社会变革研究中心”的会员。就是在这一时期,弗莱雷写下了他著名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离开哈佛大学以后,弗莱雷又来到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教会委员会教育部门当顾问,并周游世界进行演讲,以全部的热情来帮助在亚洲和非洲新近独立的国家,如坦桑尼亚和几内亚比绍,帮助他们研究扫盲计划。1970年以后,弗莱雷在非洲开展了许多扫盲运动,1975-1980年期间,他还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莫桑比克、安哥拉以及尼加拉瓜工作过。在流亡期间,弗莱雷的思想日趋成熟,他的思想不断地向革命的激进主义转变,教育的实践变得更具革命性,旨在为受压迫者而奋斗。1980年,弗莱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此时的巴西正处于民主化政权的转折时期,经济出现危机,巴西人民饱受债务危机之苦,弗莱雷成为劳工党的建党人之一。后应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和圣保罗公立大学邀请,成为两校的教育系教授。弗莱雷利用各种机会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与一些教育家们组成的“瓦雷拉”组织联系甚密,并开展了各种活动。1989年,弗莱雷担任圣保罗市的教育局长,广泛开展教育改革。两年后,他辞去这一职务,继续从事著书立说。1997年,弗莱雷因病逝世,享年76岁。

弗莱雷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教育:自由的实践》(1967)、《被压迫者教育学》(1970)、《自由文化行动》(1972)、《发展中的教育学——几内亚比绍信札》(1978)、《教育政治学》(1985)、《解放教育学》(1987)、《扫盲:识字与识世》(1987)、《学会质疑:解放教育学》(1989)、《城市教育学》(1993)、《希望教育学:回望被压迫者教育学》(1994)、《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教师:致那些敢于教书的人的信》(1998)、《自由教育学:伦理学、民主和公民胆识》(1998),等等。其中,其更具代表性、最负国际影响的代表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自发表以来,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了75万册。它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无怪乎有人将它称之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综观弗莱雷一生的教育思想,无不是围绕“教育即解放”来拓展、延伸。在流亡期间,他直接提出“教育即政治”的口号,目的是希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首先从政治上来解放自己;他所进行的成人扫盲教育就是要“沉默文化圈”的“边缘人”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从文化上来解放自己;他提出“解放教育”或“提问式教育”,目的就是要将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或“银行储蓄式教育”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他提出种种教育哲学,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之船把人载向自由的彼岸,从此大彻大悟,获得真正的解放。

1.教育即政治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性。

弗莱雷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把教育与政治分开,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如果教育独立于权力之外,独立于现实社会,那么学校只能成为一堆抽象的价值观和概念的场所,或是技能的表演场地。不是教育使得社会去适应某些规范,而是社会塑造了教育,使教育去适应维系社会生存的价值观。什么样的社会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总是有利于权力阶层的。弗莱雷在谈及教育的概念时,曾提到教育的两个特性:一个是教育的实践性;另一个便是教育的政治性。他说:“教育是政治行为”,“政治是教育的灵魂”。无论是在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在成人扫盲的教室里,教学行为都具有政治性。因为教育的内在本质具有政治特性,政治的内在本质也具有教育特性。或者说教育行为具有政治性,政治行为也具有教育性。弗莱雷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具有政治性,而不是仅仅第三世界的国家的教育。

2.批判性意识:教育走向解放的根本出发点

“意识化”是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的核心,是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红线。所谓意识化,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教育唤起人民(被压迫者)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历史创造 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最终获得人的解放。意识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始终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弗莱雷借用贾斯帕斯(Jaspers)和阿尔瓦罗·平托(AlvaroV.Pinto)等人提出的“有限境况”(limit-situations)概念来说明批判意识的形成,并把人的意识按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区分为四个层次,即非转移意识(intransitiveconsciousness)、半转移意识(semi-transitive consciousness)、幼稚的转移意识(native-transitive consciousness)和批判性意识(critical consciousness)。其中,批判性意识,是意识的更高一级,其特点是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自信心、接受能力以及反对逃避责任。弗莱雷所说的“意识化”,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所谓批判性意识,就是“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对于形成他的生活的社会文化现实及其改变现实之能力的深刻意识”。弗莱雷关于批判性意识的分析,源于以下信念,即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的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在上述四种意识中,只有批判性意识才是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而其它三种意识则是超现实的。在批判性意识的形成(唤醒)过程中,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育必须置于社会现实之中,按照现实的条件(有限境况)来确定所需的教育(有限行动)。为此,弗莱雷提出了以下几种 *** :(1)用积极的、对话的、批判的 *** ;(2)用改变教育内容的设计 *** ;(3)用浓缩和组合的技术。

3.提问式教育:教育走向解放的关键点

弗莱雷通过分析发现了压迫者正是通过现实的教育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具体化,并通过以下种种态度和做法(它们整体上反映了压迫社会的面貌)贯彻执行压迫意识,维系强化统治结构:(1)教师教,学生被教;(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5)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7)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这便是压迫者设计和利用的教育,它弗莱雷将这种教育形象化地称之为“灌输式”教育(“banking”education)。

那么,怎样才能使被压迫者批判性地意识到灌输式教育所存在的矛盾呢?惟一的途径是,摒弃灌输式教育,代之以“提问式”教育(“problem-posing”education)。所谓提问式教育,就是否认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与世界没有关联的,也否认世界是脱离人而存在的现实,师生双方处于一种对话的关系之中,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共同反思,共同采取行动,以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不难看出,提问式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纵向模式特征。

弗莱雷通过分析灌输式教育与提问式教育这两种教育观念和做法,发现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抵触的关系。

4.对话:教育走向解放的最终落脚点

弗莱雷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谈话。它的精髓在于它的构成要素:反思与行动(reflectionandaction)。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如果牺牲了一方——即使是部分地牺牲——另一方面马上就受到损害。反思被剥离了行动,对话只会是空话(verbali *** )、“废话”;行动被剥离了反思,对话只会是行动主义(activi *** )。在这两种情况下,对话都不可能实现,教育也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解放。

对话,作为一种与灌输式教育相对的教育方式,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话,作为一种手段,必须服从于意识化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但是,对话的展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爱的倾注、谦虚的态度、对人的信任、充满希望以及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建立真正平行(水平)的对话关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因为对话文化行动一旦展开,处处可见反对话文化行动的阻碍。这两种文化行动的对立,再现了统治与解放的对立。

弗莱雷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弗莱雷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对他的思想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如果弗莱雷是一个轻易地宣判‘陈旧知识'死刑的虚无论者,是一个执意清剿‘宏伟叙事'遗产的主观论者,是一个完全否定‘分析演绎'价值的技术论者,那么,他或者在‘知识革命'中不见历史智慧的价值,或者在‘观念更新'中无视人类苦难的根源,或者在‘深入课堂'中忘却社会的批判。如此以来,即便时代对被压迫者教育学千呼万唤,另一个遮蔽了其反映的敏感性和应有的解释力的弗莱雷,当不为我们所知。”

保罗弗莱雷(保罗弗莱雷简介) 第1张

《被压迫者教育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 g2p1   

书名:被压迫者教育学

作者:保罗・弗莱雷

译者:顾建新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1-11-01

页数:133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而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一读。

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

教育能够改变社会吗 保罗·弗莱雷

我的叔叔于勒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之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 说教法:

1.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 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 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 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 *** 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 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有教育意义的名言

1、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2、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

3、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4、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5、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列宁

6、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 *** 的知识。——达尔文

7、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8、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苏霍姆林斯基

9、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高斯

1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11、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克莱因

12、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

13、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14、对人民来说,之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15、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16、我们所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卡夫卡

17、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18、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20、天赋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伏尔泰

21、懂得如何启发,使教人的一大艺术。——阿米尔

22、教养决定一切。桃子从前本是一种苦味的扁桃;卷心菜只是受大学教育的黄芽罢了。——马克·吐温

23、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王永彬

2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25、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26、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

27、即使是更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马卡

28、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29、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30、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达·芬奇

31、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32、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威廉·詹姆士

33、教育工作者必须不耐烦地耐心工作,永远不向任何一端完全妥协。——保罗弗莱雷

34、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林肯

35、习惯若不是更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温延婷

经典教育格言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以下是“经典教育格言”,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须知参差多态,乃为幸福本源。——罗素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5、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王永彬

6、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7、懂得如何启发,使教人的一大艺术。——阿米尔

8、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10、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

11、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4、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高斯

15、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格言对联》

16、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张梅玲

17、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造一座监狱。——马克·吐温

18、习惯若不是更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温延婷

19、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

20、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21、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鲁普斯卡娅

22、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23、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别林斯基

24、办好教育的关键,之一在教师,第二还在教师。——永井道雄

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26、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尹爱华

27、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28、只有当你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乌申斯基

29、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

30、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苏霍姆林斯基

31、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32、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33、我们所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卡夫卡

34、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卢梭

3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

37、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38、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柏拉图

39、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康扥尔

4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41、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 *** 教人。——梁启超

42、得过且过,醉生梦死,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这是颓废的处世之道。——第斯多惠

43、教育工作者必须不耐烦地耐心工作,永远不向任何一端完全妥协。——保罗弗莱雷

44、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

45、如果一学期养成一种好习惯,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曹国艳

46、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张支花

47、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叶澜

48、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49、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埃默森

50、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5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52、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苏霍姆林斯基

53、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萨克雷

54、习惯象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变的牢不可破。——美曼恩

55、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

56、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支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木村久一

57、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爱迪生

58、作为一个父亲,更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59、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高斯

60、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61、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来的一代。——加里宁

62、家中没有严父慈母之别,若说严,父母都严;若说慈,父母都慈。全家相处有如朋友一样。——福泽谕吉

63、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瑕、僵化不变的东西。它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前进。——普良尼施尼柯夫

64、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周一贯

65、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能找得到富裕的时间。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将会使你受益无穷。——詹姆士·杜布森

66、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席勒

67、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

68、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

6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守。——陶行知

70、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孙双金

71、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怡情,美能育德。美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全方位的功能是无可非议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

72、如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择手段,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会除输掉我们的下一代。——迈克尔·盖森

73、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夸美纽斯

74、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凯洛夫

75、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 *** 。——卢梭

76、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

77、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

78、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奥斯特洛夫斯基

79、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克莱因

80、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81、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舒天丹

82、人的教养不能够靠别人传授,人必须进行自我修养。一切苦修也绝不是文化修养,教育是通过人的主动性来实现的,教育牢牢地钉在主动性上。——费希特

83、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84、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苏霍姆林斯基

85、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权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86、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87、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

88、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89、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马克思

90、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黑格尔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