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记忆》([俄] 玛丽·瓦西里奇科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u38v
书名:柏林记忆
作者:[俄] 玛丽·瓦西里奇科夫
译者:唐嘉慧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页数:454
内容简介:
一部几乎贯穿整个“二战”的长篇战时日记。
这本日记的记录时间与整个“二战”大致同步,横跨1940—1945年这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从苏德友好到两国开战、战事吃紧,从喧闹的舞会派对到满地碎玻璃的破烂酒吧……日记勾勒出了一条具有时间感的纵向线索,以此为战事及其后果刻划了清晰的轨迹。时间密集的日记,带来引人入胜的现场感。读者几乎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遍战时柏林的生活。
一卷布满历史细节的私人“二战”史。
关于“二战”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很多,本书的写法相比一些讲述“二战”历史的鸿篇巨制,当然是零散而又琐碎的。但作者以战争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她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思想认识、社交、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使这本日记成为名副其实的私人历史,书中所录的这些细腻、生动、切身的历史细节,正是厚重的大部头历史的一种补充和佐证。值得强调的是,书中用非常详尽的篇幅描述了“七月密谋”暗杀希特勒行动的发起和失败,以及事发后盖世太保的传讯,相关人员的被捕等德方的恐怖手段。本书对这一历史事件做了当事人角度的近距离描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份相关目击记录,是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
一本俄国流亡贵族女性的传奇自传。
本书作者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是一位具有传奇特质的女性,出身白俄贵族家庭,父母身份显赫。幼年起即随父母流亡海外,游学法国。成年后在德国工作。这本日记也可视为她的自传。作者开始书写作时才23岁,非常年轻。日记起初也写到了一些富有青春气息的游乐和爱慕事件。但从日记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蜜丝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在战火中淬炼出了勇气的成 *** 性。这本日记在这一层面上,是一本传奇女性在战争中的个人成长史。同时,由于蜜丝的贵族身份,日记也揭露了一个通常为人所忽略的历史真相:希特勒和贵族之间关系紧张。“七月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很多参与刺杀者都是贵族。希特勒以此次暗杀行动为借口,铲除了当时欧洲许多地位显赫的家族。
作者简介:
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Marie ‘Missie’ Vassiltchikov,1917—1978)
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白俄贵族。1919年随父母离开俄国,成长于德国、法国和立陶宛。1940年前往柏林求职,先在德国广播电台工作,后转至外交部情报司上班,在那里与一群后来积极参与“七月密谋”的反纳粹核心人士共事。“二战”流亡德国期间,蜜丝坚持撰写日记,逐日甚至逐时地记录战时生活。其中对暗杀希特勒行动的失败及其后的恐怖统治的详细记录,成为至今对该事件的唯一一份目击记录。蜜丝在战后定居法国,1978年病逝于伦敦。
唐嘉慧(译者)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毕业,现为自由编译作家,翻译作品有《伯格曼论电影》《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演化》等。
这是苏联主义网2001年摘编的中新网转载法新社的报道: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苏联流产政变的主要策划者们已重新投入新的生活,并且都成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支持者。
只有一个例外:前苏联内政部长普戈,他在政变失败及苏联土崩瓦解后自杀了。
其他人被捕下狱,但在一九九四年全部获特赦。他们对前国防部长亚佐夫的支持仍不减当年。在那次流产政变中,亚佐夫下令坦克开进莫斯科,竭力挽救苏联政权。他现在仍坚称,假如历史回到过去,他仍会发动政变。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当年的政变领袖今天的转变:
——亚佐夫:现已七十八高龄,他是于一九九三年获释的,五年后,他成了俄罗斯主要武器出口公司的高级顾问。今天,亚佐夫说,当年政变者的主张,跟现总统普京的政策有许多共同点。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现年七十六岁,当年是克格勃头子,在狱中服了十七个月刑后,重过平民生活,撰写回忆录。现时则领导着一个跟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有密切关系的智囊组织。本来反对普京的卢日科夫,最近转而支持他。
注:克留奇科夫2007年去世,他是俄罗斯 *** 人党的缔造者。
——根纳季·亚纳耶夫:现年六十二岁,当时是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的副总统,在政变期间曾担任了一个短时间的代总统,现在是一个退休基金的顾问。
——瓦连京·帕夫洛夫:现年六十二岁,当时是总理,出狱后成了银行家,后来在美国一家公司当总裁。尽管如此,他在他撰写的书《我们是否错过了机会》中,仍大力抨击自由派的经济改革。
注:帕夫洛夫2003年去世。
——瓦西里·斯塔罗杜博夫:现年六十九岁,当时是苏维埃农会的负责人,出狱后恢复原职,并获选为莫斯科以南的图拉地区的首长及议会联邦委员会成员。像其他政变领袖一样,他也否认任何叛国指控,说“只是保卫国家免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流毁灭”,要求正式为他们 *** 。他亦是普京的支持者,认为普京已做了不少对的事,例如出访古巴、朝鲜、中国和印度。
——奥列格·巴克拉诺夫:现年六十九岁,是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今天是俄乌(克兰)友好协会主席,他亦要求国家承认政变领袖在历史上和政治上均正确。
——安纳托利·卢基扬诺夫:现年七十一岁,是原更高苏维埃主席,尽管他没有正式领导政变,仍被捕下狱,一九九二年十二月获释。戈尔巴乔夫的前顾问阿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形容他和克留奇科夫都是政变的主要煽动人。他现时是国家杜马的 *** 议员及建设委员会主席。他曾出版过多本诗集,包括《狱中诗作》。
苏联卫国战争中,总共有11635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各军兵种所占的比例为:炮兵部队1142人、工兵部队600人,通信部队290人,后勤52人,空军2400人,海军513人,内务人民委员会和边防局150人,其余为步兵部队。
1、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拉夫里年科夫(1919一1988)
1971年苏联空军上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先后在西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第1方面军中参加作战,历任中队长、大队长、近卫歼击航空兵第9团团。
在航空团以"猎鹰-17"命名,猎鹰-17的威名响彻全军。截至1943年1月,共完成战斗出动332次,参加空战78次,个人击落敌机16架,集体击落敌机11架。因作战有功和极度忘我的战斗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2、亚历山大 马特维耶维奇 马特洛索夫 (1924年-1943年)
1943年2月23日在加里宁方向切尔努什基村以北大卢基市的战斗中,苏军向德军的据点发起几次冲锋,但都被敌人密集炮火封锁不能向前一步。
近卫军列兵马特洛索夫冲向德军的掩体,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 ,苏军乘机向德军发起攻击,消灭了盘踞在村庄里的敌人。后来为了表彰А. М.马特洛索夫的英勇功绩,他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3、涅利索恩.格奥尔吉耶维奇.斯杰帕年(1913年-1944年)
卫国战争期间,斯捷潘杨指挥他所在的苏军歼击机中队对德军成功进行了293架次歼击和轰炸任务。斯捷潘杨以自己高超的飞行技术、突击性和大胆无畏的精神给德军重创。
1942年10月23日斯捷潘杨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4、瓦西里.格奥尔吉耶维奇.科洛奇科夫(1911-1941)
1941年11月,莫斯科被围困。潘菲洛夫师在政委科洛奇科夫的带领下前仆后继,冒着枪林弹雨,与德军激战。当子弹和手榴弹即将用光时,克罗奇科夫召集还活着的战士,手中攥着手榴弹向敌人人群中扑去。
潘菲洛夫师将士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阻挡了奔袭莫斯科的德军坦克。战场上留下18辆击毁和燃烧的德军坦克。为了表彰В. Г. 科洛奇科夫政委不朽功勋,他牺牲后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5、弗拉基米尔.阿弗拉莫维奇.阿列克谢克 空军少校副职指挥员
卫国战争期间,歼击机飞行员阿列克谢延科执行了292架次战斗飞行任务,摧毁了33辆坦克,118辆汽车,53辆车皮,85辆马车,15辆装甲运输车辆,10个弹药库,27门火炮,54门高射炮,12门迫击炮,消灭了数百名德军官兵。
1945年4月19日阿列克谢克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5年6月29日,阿列克谢克因新的战功被授予第二枚“金星”勋章。
补充:
苏德战争,又名卫国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其仆从国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伊凡四世,即广为人知的伊凡雷帝,是俄罗斯的之一位沙皇,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伊凡雷帝对俄罗斯的影响深远,关于他的传说数百年来不胜枚举,对于他的历史评价也一直众说纷纭。传统上认为伊凡雷帝是一位暴君,生性冷酷无情,残忍多疑,视人命如草芥,尤其是晚年,对周围的大臣们几乎陷入病态的猜忌并大肆杀戮;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伊凡雷帝是当时沙皇俄国出色政治家和学者,博览群书,重视教育,推行了大量在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年伊凡雷帝的父亲在病重之际,为了保障儿子日后的王位稳定,特意下诏建立了一个由七位大贵族组成的摄政会议,这七位贵族将辅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到十五岁亲政时为止。这七个人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重臣,其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为首,其次还有瓦西里三世的弟弟,也就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门庭显赫的瓦西里和伊万·舒伊斯基兄弟(另有父子的说法),另外三位是扎哈林,图奇科夫和沃伦佐夫三位大公。按照瓦西里三世的想法,这种安排足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保证年幼的伊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反对派云集的大贵族杜马。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病逝。三岁的伊凡即位,史称伊凡四世。虽然瓦西里三世在生前就规定摄政会议将辅佐伊凡,但实际对朝政最有影响力的还是伊凡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年轻寡居的叶莲娜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宠臣,一位名叫伊万·奥伯连斯基的贵族。在奥伯连斯基的支持下,叶莲娜逐渐产生了所谓垂帘听政的想法,于是开始着手清除摄政会议。
这样,瓦西里三世去世还不到一年,大公国内部就开始分裂,以摄政会议的王党为一方,以叶莲娜为首的后党为另一方,权力之争拉开序幕。之一个回合的后党和王党之争以太后叶莲娜的胜利而告终。
伊凡四世是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当伊凡四世还是未成年人时,与喀山的边界冲突有增无减,但两国领导人都不愿意承担他们部队公开冲突的责任。1521年,莫斯科与喀山站在在新的战争的边缘,陈兵于雷斯科沃,但是战斗没有发生。
这都对伊凡四世性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从小就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强和冷酷,激动,残忍,无情的人。他喜爱折磨小动物并看着其残忍地死去。在他13岁的时候,就让狗咬死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叶莲娜死后,其兄格林斯基击败政敌,继续控制了朝政。1547年,伊凡正式加冕为沙皇,此时他17岁。同年,格林斯基在一次大火灾引起的民变中被打死。 开始执政后,他着手于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法律、财政、军队、宗教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于1549年建立重臣会议,编纂新法典。其军事改革更是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使俄罗斯走向强大。 军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完善军事指挥体系,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建立常备军,整顿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和调整俄国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他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之一支比较正规的,定期支付薪水的职业化军队。到了1550年,沙皇已经拥有一支3000人组成的,使用皮肖火绳枪和滑膛枪的斯特尔茨部队。
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后,伊凡雷帝开始着手他父亲没完成的事业——统一俄罗斯。其父瓦西里三世在位的时候,俄罗斯的领土已经成功地继续得到扩张。俄罗斯多次击败立陶宛,把大片领土,包括斯摩棱斯克和普斯科夫等要地并入俄罗斯版图。到瓦西里三世去世时,俄罗斯西部边界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了。
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英译:Catherine II;港澳台译:凯瑟琳二世),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二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八位皇帝(1762年7月9日—1796年11月17日在位),也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
扩展资料 :
轶事典故
叶卡捷琳娜有一位外国厨师,他做的饭菜并不适合女皇的胃口,但女皇不忍心辞退他,因此忍受了好长时间他的饭菜。某晚她到大厅找人帮她送信,结果发现侍从们正在大厅打牌,结果她吩咐其中一个去送信,然后自己坐下来继续打。
1801年,不得人心的保罗一世被刺杀,亚历山大大公继位,这便是号称“北方的斯芬克斯”的亚历山大一世。于是,女皇的最后一个预言也实现了。
叶卡捷琳娜一生有很多情人,据研究叶卡捷琳娜生平的学者巴尔杰涅夫统计,叶卡捷琳娜的情人有23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萨尔特科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后来担任波兰国王)、奥尔洛夫(后来被封为伯爵)、瓦西里奇科夫(骑兵将军)、波将金(最后被封为公爵)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