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还活着。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职业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截止2022年12月23日,没有任何媒体报道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去世的新闻,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还活着。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他是名门之后,曾祖父是19世纪俄罗斯的画坛巨匠瓦西里·苏里科夫,外祖父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著名画家尤特·冈察洛夫斯基,父亲是一个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母亲是作家兼翻译家。他的哥哥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也是一位电影导演,所以,出身于这样一个对俄罗斯文化深具影响力的家族,米哈尔科夫的文化理想自然是试图恢复旧俄罗斯时代高贵和理想主义浓厚的气氛。
米哈尔科夫是学表演的,18岁考上了莫斯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毕业以后又进入了莫斯科国立电影大学导演系学习,在1972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拍摄了影片《战后平静的一天》。而这个时候,作为演员,他那张让苏联人喜欢的面孔已经在银幕上出现10年之久了。他在哥哥冈察洛夫斯基的电影《贵族之家》、《西伯利亚》,梁赞诺夫导演的影片《两个人的车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获得了成功。
1974年,29岁的米哈尔科夫之一次执导了影片《家里有个陌生人》,这部影片以1920年俄国内战为背景,是一部节奏强烈的具有娱乐元素的电影。
1977年,32岁的他根据契科夫的作品改编了电影《没有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这部影片使他获得广泛注意的影片,它获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更佳影片金贝壳奖,显现了他的卓越的导演才能。
后来他在苏联影坛上的发展十分的顺利,到目前为止,他参加 *** 和主演的影片已经有20多部。在影片《没有完成的机械钢琴曲》中,他描绘了俄罗斯沙皇帝国时代的上流社会的面貌,在俄国革命爆发前夕,这些旧制度的得益者和守护者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状态,米哈尔科夫用讽刺与幽默的镜头,把契科夫的讽刺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的电影《黑眼睛》讽刺了旧俄国时代十分保守的官场文化,《奥勃洛莫夫》是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片,同样是对俄国旧文化的批判。而在电影《走近伊甸园》中,他用诗一般的镜头,描绘了俄罗斯少数民族在高加索地区牧民的生活,大自然在他的镜头中完全是活的,而淳朴的民风令人向往。
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是《烈日灼身》,这部影片获得了1994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后来又获得了美国奥斯卡更佳外语片大奖。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得知,米哈尔科夫是反对斯大林专制主义的。影片主演也是米哈尔科夫。这部影片讲述了斯大林时代苏联沉痛的历史在个人生活中造成的悲剧。一个苏联军官在战争结束以后回到风景如画的家乡农庄休息,但是妻子过去的追求者、现在的克格勃特务也来到了农庄,直到把军官作为肃反的对象抓走并且枪杀。影片中美丽的俄罗斯大地和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历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米哈尔科夫的如诗如画的电影镜头和影片人物的悲剧性结局同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此外,他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安娜:6-18岁》,这部纪录片他一共拍摄了12年,纪录了自己的女儿安娜的成长历程,同时又以这12年苏联社会政治变化和解体为背景,把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联系了起来,是一部特别的作品。
他的最新的作品是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匠》,这是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性的影片,讲述了旧俄时代一个波澜壮阔的跨国爱情故事。1885年,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寡妇认识了俄罗斯军校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于是他们相恋了,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当这个美国女人已经养大了一个他们的儿子,并且费劲周折前去西伯利亚找寻托尔斯泰想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最终和他擦肩而过。在这部电影中,米哈尔科夫用镜头再次深情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俄罗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见的,显示了作为俄罗斯当代大导演的米哈尔科夫的全部的美学理想和追求。
米哈尔科夫是一个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认为俄罗斯应该恢复旧俄罗斯的高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近年他在俄罗斯政坛上也很活跃,他的理想是用温和的改革和制宪的方式找回俄罗斯昔日的光荣。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于俄罗斯伊万诺沃札弗洛塞镇,俄罗斯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1961年,执导剧情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万的童年》、《乡愁》、《索拉里斯》。
2、谢尔盖·爱森斯坦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里加,俄罗斯导演、编剧、 *** 人、演员、作家、剪辑师,毕业于圣彼得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
1923年,执导个人之一部短片《格鲁莫夫的日记》。1924年,执导个人之一部电影《 *** 》。
名垂影史的作品:《战舰波将金号》、《十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3、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1899年 1月13日生于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于莫斯科。曾就学于莫斯科美术学校。1916年入电影界,在汉荣科夫电影制片厂任美工师。1918年开始导演影片。
之一部影片是《工程师普赖特的方案》。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领导过新闻片的拍摄工作。1919年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建立了被称为“库里肖夫集体”的教学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铁木儿的誓言》、《我们从乌拉尔来》。
4、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罗斯电影的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汉》。
5、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苏联导演、编剧。
他是苏联之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感染观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作品有《红帐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红帐篷》、《未寄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