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那么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呢?
1、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之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第四交响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等。
2、 。作为世界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柴可夫斯基一生当中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在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上也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的。
3、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方向偏向于浪漫乐派,他的曲子作品往往情感十分的饱满,旋律也十分优美。在柴可夫斯基的前期创作道路上,他这一阶段的作品风格偏向积极地欢乐曲风,能够感受到作品当中对于光明和信心的追求。而后期的作品风格则转向深刻悲剧性的表现。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他的贡献如下。
一、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全名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他是俄罗斯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和世界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像其他音乐奇才一样,柴可夫斯基很小就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10来岁就开始创作了。在10到19岁的时候,他在一所有着严格的纪律法律学校里学习,但他依然能够创作出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歌曲。
他从法学学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在司法部工作的体面工作。他本来可以做律师,获得更好的待遇,两年后,二十一岁的他,进入到了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1863年,二十三岁的他,辞去司法部的职务,做了一名献身音乐事业的作曲家。
二、具体贡献
柴可夫斯基是一名将西方古典音乐和俄罗斯民族音乐结合得非常好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旋律感。所以柴可夫斯基也被称为“旋律之王”,不仅仅如此,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还具有德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
柴可夫斯基以俄罗斯风格总结了贝多芬以后的交响乐发展历程,创立了拥有自己风格的交响音乐,这使交响乐在世界音乐上达到了巅峰,这也是俄罗斯艺术的巅峰。
他的一生中有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中包括歌剧10部,协奏曲4部,舞剧3部,除此以外,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以及《四季》等。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其代表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1、彼得伊利斯柴可夫斯基。
2、柴可夫斯基是哪个世纪的人。
3、彼得柴可夫斯基是伟大的。
4、柴可夫斯基是哪个时期。
1.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
2.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
3.出生日公历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合儒略历1840年4月25日--1893年10月25日,又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4.??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5.柴科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来听从家里的安排入法学院。
6.22岁时柴科夫斯基放弃工作,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创作,毕业后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7.柴科夫斯基性格内向,感情丰富,和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
8.??他确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
9.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夫人梅克通信,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
10.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迫于社会的压力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
11.??他的死疑点重重,很有可能是自杀,至于自杀的原因则众说纷纭。
12.??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做了一部《弦乐小夜曲》,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语: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1],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乐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风格为基准。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
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No.4inGmajor,"Mozartiana",Op.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常被流行音乐和电影引用,例如《交响人生》中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仍然可以听出浓厚的俄国风范。
《g小调之一交响曲“冬之梦”》(1866年)──之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可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