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简介(书法家张志和简介)

2023-01-20 20:14:31 最新体育 maimiu

张志和的生平简介

张志和(唐)

(约730~约810)

李理的爹爹,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后弃官迁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祁山镇)之石山坞。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因以为号。兄鹤龄,恐志和遁世不归,为之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志和居之,尝有吏人派志和为淘河夫,即亲自执蕾劳作,毫无怨色。观察使陈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题其所居为馆真坊。又因草堂椽拄,皮节犹存。全无斧斤之痕,门巷更为漱隘,门隔流水,十年无桥,乃出资稍扩其居,“并造桥,时称回轩巷、大夫桥。肃宗赏赐奴婢各一,志和使结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人间其故,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陆羽、裴休问有何人往来?答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淤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颜欲为他造新船,张道:“搅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诉讼江湖之上,往来茗冒之间,即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辩捷,类皆如此。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尝于颜真卿席间与众客唱和渔夫词,张志和首唱《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志和复剪素写景,须臾五本。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皆依文章,曲尽其妙。真卿与诸客传玩,叹服不已。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定逸品三人,张志和居其一。明董其昌《画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

张志和在润田居住多年,因为他的缘故,后人遂将润田称作张村庇。张村庇在祁城西10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旧时村中有八景,多与张志和有关,惜因岁月流逝,八景不复存在。离小村不远,绿荫四合中有一小池塘,据说当年张志和常在此垂钓。前些年,有人经过考证后认为:张村庇村口的那座山,即是《渔歌子》中所说的“西塞山”。此说未必可信,但不管怎样,倒是给小村增添了无数诗情画意。《渔歌子》在成诗不到20年就在日本广为流传,连当时的天皇都有和诗。

张志和简介(书法家张志和简介) 第1张

渔歌子张志和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 *** 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须:不一定要。

10、斜风:℡☎联系:风。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

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

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联系: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不须归表现了渔翁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不愿意回去了。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联系:。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李清照 南歌子

《南歌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希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释:

1、星河:银河。

2、帘:《历代诗余》作翠。

3、枕簟:枕上铺的细竹席。

4、泪痕滋:泪越来越多,痕迹越来越扩大。

5、夜何其:夜到几更了。

6、贴:盖与现在将另做好的图案缝贴在衣裳上的 *** 相同。

7、金销:配以金色制成的荷叶图案作为衣饰,因陈旧而褪色。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南歌子·杭州端午

苏轼 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写他们宴会上用的糕点,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题作杭州端午,则此指粽子。)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以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诗意,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张志和的诗有哪些

张志和的诗有哪些

1、《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空洞歌》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

无造而化,造化之端。

廓然悫然,其形团圞。

反尔之视,

绝尔之思,可以观。

3、《上巳日忆江南禊事》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4、《太寥歌》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

冥哉茫哉,惟化之工无疆哉。

5、《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6、《渔父》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7、《渔父》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8、《渔父》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9、《渔父》

云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张志和的生平简介和主要作品

张志和的生平简介:

张志和743年在会嵇山阴出生。字子同,道号玄贞子,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

不久明经及第,此时年仅16岁,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

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

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774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在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幸溺水身亡,张志和的一生有代表作《玄真子》、《大易》和《渔夫词》等著作。

扩展资料:

张志和曾经进士及第。不过他志不在官,只是守持真元,葆养神气,已有卧在雪地上不怕冷,进入水中不沾湿的功夫。

又喜欢游览,几乎走遍天下名山。著名大臣、鲁国公颜真卿和他是好朋友。真卿做湖州刺史时,每天和宾客们一起饮酒赋诗,志和善饮酒,连喝三斗也不会醉。

颜真卿一次出题《渔父词》,让大家共作,首作便是张志和的那首。真卿和别的宾客对此诗激赏不已,各有诗唱和,共赋成二十余首。

张志和又裁纸,依大家的诗意画成山水花鸟五幅,俱栩栩如生,又将大家做的诗词题在画面上,真卿等人无不表示叹服。

这些时间,颜真卿、张志和一行游览至平望,张志和酒酣高兴,玩起水戏来:铺张席子在水面上漂来漂去,人们只听到阵阵撑船声,又有白云和仙鹤飘飞在他头上。

真卿及其属官见到没有不惊异的。玩了—阵,张志和在水上向颜真卿挥手致谢,一边就冉冉上升,消失在云霄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志和

张志和简介100字左右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

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唐大历九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

扩展资料:

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他的《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他的五首《渔父》词、

特别是之一首,词调与意境完全相符,再衬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韵远,很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

晚唐释德成39首《渔父拨棹子》中,有36首的句式格律全依张志和《渔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不仅其句式格律全依张志和《渔父》,并直接运用到道教的术语中。

此后的和凝、欧阳炯、李珣、李煜所作《渔父》,其内容大同小异。均受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对后世的词人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志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