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作品介绍(阿尔弗雷德完成了什么书)

2023-01-14 17:07:52 体育资讯 maimiu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详细资料大全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Alfred Pennyworth)是美国DC漫画旗下的人物,韦恩家族的管家。在托马斯·韦恩夫妇被害后,独自抚养布鲁斯·韦恩长大,是布鲁斯最信任的人。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初次登场于《蝙蝠侠》第16期(1943年的4月),由鲍勃·凯恩、比尔·芬格和杰瑞·罗宾逊联合创造。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 外文名 :Alfred Pennyworth 别名 :Alfred(阿尔弗雷德、阿福) 国籍 :英国 民族 :英格兰人 身高 :6英尺(183cm) 体重 :160磅(73kg) 出生地 :英国-英格兰 职业 :前英国特工、韦恩家族管家 代表作品 :《蝙蝠侠》系列、《正义联盟》系列 主要成就 :成为布鲁斯·韦恩的管家 所属家族 :韦恩家族、蝙蝠家族 人物简介,人物经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无限地球危机后,能力,人物关系,平行世界,地球1,地球3,影视形象,动画,电视剧,电影, 人物简介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首次登场的时候,是作为一名体态肥胖的、装模作样的侦探出现的。他曾经是英国军情五处的特工(1992年动画版《蝙蝠侠》中提过),作为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不知疲倦的贴身管家、助理、知己,和代父。如按照当今解释,这已经以至于阿尔弗莱德在布鲁斯的父母死后是布鲁斯的监护人。他有时被称为“蝙蝠侠中的蝙蝠侠。”阿尔弗莱德还提供了喜剧救济基金会,他有时讽刺和愤世嫉俗的态度经常添加幽默的对话发生在自己和蝙蝠侠身上。阿尔弗雷德是整个蝙蝠侠神话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和大多数其他媒体中出现的适应角色。 阿尔弗雷德 这个角色多年来一直受欢迎,收到一个R.A.C.的提名,Squiddy奖最喜欢的支持(1994年)和更好的人物角色(2001年)。阿尔弗雷德是同样在1994年被提名为向导风扇奖,且被选为最喜欢支持的男性角色。 人物经历 不同的设定,单唯一不变的是他管家的身份,其设定主要如下: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潘尼华是个略微发胖的侦探,他经常试图帮助蝙蝠侠,但力不从心,事情经常被他搞得更糟。最早版本的潘尼华全名是阿尔弗德-比格,这个名字在EARTH-2的世界里保存了下来;在无限地球危机中作者忘记了“比格”的本名,依然使用了“潘尼华”这个姓,这是一个笔误。潘尼华有两个不同的身世:1.潘尼华在布鲁斯双亲健在的时候就已经是他们的管家了。2.阿尔弗德是在布鲁斯收养格雷森之后才开始服侍他的,并且他不知道蝙蝠侠与罗宾的真实身份,直到一天夜晚,他发现了受伤的布鲁斯和格雷森,从那时他才真正开始帮助蝙蝠侠。现在的版本一般沿用之一个身世,这也是潘尼华是DC世界中出身最复杂的人物的原因。 阿尔弗雷德首次登场 白银时代 丹尼-奥尼尔和尼尔-亚当穆斯被要求理清当时混乱不堪的蝙蝠侠世界观,奥尼尔在通读过早期蝙蝠侠著作后,做出了很多改善,造就了现代蝙蝠侠的基础。他是首位称蝙蝠侠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的作者,他把蝙蝠侠的智力与侦查能力提高,从此蝙蝠侠开始主动调查案件,追查凶手,这样的人物比起以前只会坐在蝙蝠洞里等待蝙蝠信号的家伙来说有吸引力的多。奥尼尔又把罗宾送进大学,安排布鲁斯住进了韦恩大厦,并且为他创造了新的蝙蝠洞。 在这样的改变中,阿尔弗德也获得了新的特征。为了重启潘尼华这个角色,奥尼尔让他在救了蝙蝠侠与罗宾之后死去,用哈里森姨妈暂作他的替补。 此后不久,科学家克罗夫博士复活了阿尔弗德,可他满怀怒意,一心想杀死蝙蝠侠,于是用上假名“局外人”(没错,原名就是OUTSIDER),开始谋害活力双雄。 布鲁斯事后不久发现局外人就是阿尔弗德,于是他将潘尼华重新扔进当时复活他的机器里,终于是他变回了原本重视善良的管家。这次被改变的不仅是他的性情,也包括他的外貌:也就是现在阿尔弗德精明强干,略显单薄的身材。 无限地球危机后 在无限地球危机后,阿尔弗德的历史被改变了。他的姓潘尼华是在他为MI6工作时重取的,他的本名也被设定成“比格”。二战过后阿尔弗德离开情报部门转职成了一位演员,在这件事上,他的父亲不遗余力的反对他,要求他从事潘尼华家族世袭的管家职业。在父亲死后,阿尔弗德离开英格兰,照着父亲的意愿成为了韦恩家的管家。 到达韦恩庄园后,托马斯-韦恩接待了他,很明显布鲁斯之一次见到他就喜欢上了他,他帮潘尼华拿手提箱时的对话极其有趣:阿尔弗德:“看起来,小布鲁斯少爷还有许多要学的。”布鲁斯:“我要学的之一样东西就是你奇怪的腔调。”这也是蝙蝠侠与阿尔弗德的之一次对话。 过后一段时间,阿尔弗德教会了布鲁斯怎样去思考,而不是依赖暴力(布鲁斯当时被人欺负),他不光是为管家,也是布鲁斯最早的启蒙老师。阿尔弗德曾几次想离开韦恩家,都因为布鲁斯的挽留而留下了,他们的真挚感情从此开始。 在布鲁斯成年后,阿尔弗德与莱丝利博士共同辅导他,帮助他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布鲁斯环游世界,学习各式侦探、格斗技巧时,也是潘尼华这个忠实的官家帮助他维护韦恩家。布鲁斯去行侠仗义的之一天夜晚,阿尔弗德听到了大厅异样的响动,他跟随一条血迹来到了阁楼,发现布鲁斯端坐在椅上,盯着地上破碎的窗玻璃和落在他父亲雕像上的蝙蝠(也就是蝙蝠侠:元年中的经典场景)沉思 ,这就是布鲁斯成为蝙蝠侠的灵感来源。 能力 阿尔弗雷德是一名有职业头脑的商人,他的智商很高,也会武术和搏击,常常使 *** 攻击别人。 人物关系 父亲:贾维斯·潘尼沃斯 女儿:朱莉娅·潘尼沃斯 平行世界 地球1 地球1的阿尔弗雷德是一名退伍军人。 一号地球中阿尔弗雷德 地球3 在阿尔弗雷德的一次死亡后,他被复活成为了反派——局外人(The Outsider)。局外人有很高的智商,也是一名超人类(Meta-human),似乎具有刀枪不入、超级力量、精通魔法、控制石像以及制造漩涡和风暴的超能力。 局外人 在新52的地球三中保留了该设定 影视形象 动画 动画系列《蝙蝠侠:英勇无畏》中,由詹姆斯·加勒特配音。 2008年动画电影《蝙蝠侠:哥谭骑士》中,由大卫·麦卡勒姆配音。 2009年动画电影《超人与蝙蝠侠:公众之敌》中,由艾伦·奥本海默配音。 2010年动画电影《蝙蝠侠:红头罩之下》中,由吉姆·皮多克配音。 2011年动画电影《蝙蝠侠:元年》中,由杰夫·班奈特配音。 2012年动画电影《正义联盟:毁灭》中,由罗宾·阿特金·唐斯配音。 2012、2013年动画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上下两部分中,由麦可·凯恩 2014年动画电影《蝙蝠侠:突袭阿卡姆》中,由马丁·贾维斯配音。 2014年动画电影《蝙蝠侠之子》中,由大卫·麦卡勒姆配音。 2015年动画电影《蝙蝠侠大战罗宾》中,由大卫·麦卡勒姆配音。 2016年动画电影《蝙蝠侠:血脉恩仇》中,由詹姆斯·加勒特配音。 2016年动画电影《蝙蝠侠:致命玩笑》中,由布瑞恩·乔治配音。 电视剧 美剧《哥谭》中,由西恩·帕特维扮演 《哥谭》创作者布鲁诺·海勒和丹尼·加农将开发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的电视剧集《潘尼沃斯》( Pennyworth ),讲述阿尔弗雷德的起源故事和作为SAS特种兵的经历。 电影 1943年电影《蝙蝠侠》中,由William Austin扮演 1966年电影《蝙蝠侠》中,由艾伦·奈皮尔扮演 1989年电影《蝙蝠侠》中,由麦可·高夫扮演 1992年电影《蝙蝠侠归来》中,由麦可·高夫扮演 1995年电影《永远的蝙蝠侠》中,由麦可·高夫扮演 1997年电影《蝙蝠侠与罗宾》中,由麦可·高夫扮演 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 2005年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由麦可·凯恩扮演 2008年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由麦可·凯恩扮演 2012年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由麦可·凯恩扮演 DC扩展宇宙系列电影 2016年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中,由杰瑞米·艾恩斯扮演 2017年电影《正义联盟》中,由杰瑞米·艾恩斯扮演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写了哪本书?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写了《海陆的起源》这本书。

《海陆的起源》是2006年11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魏格纳。作者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即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于1915年正式出版。全书分3篇共13章。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柏林孤儿院院长。魏格纳的哥哥库尔特是位自然科学家,姐姐托尼是位画家。

为什么说十六世纪最伟大画家的殊荣当贵阿尔弗雷德.丢勒?其重要作品有哪些

阿尔弗雷德·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于纽伦堡,是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丢勒的作品中,以版画更具影响力。

阿尔弗雷德·丢勒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丢勒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丢勒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丢勒作品《亚当和夏娃》,众所周知,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偷食禁果,遭受惩罚,奠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基本地位。

阿尔弗雷德·丢勒少年时曾追随父亲习艺,丢勒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逼真的画自己的肖像,19岁时丢勒为父亲所画的肖像已充分显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可与达芬奇遥相呼应。后来丢勒在画家沃格穆特处工作三年。沃格穆特的大工作坊也为丢勒的教父、印刷商兼出版家安东·柯贝尔格, *** 木刻插画。在当时,这家更大的厂子,对丢勒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儿童时代初次接触到铜技巧,这个经久不灭的印象,对丢勒后来在版画艺术方面创造性地发挥起了决定作用。

师满后,年轻的画家阿尔弗雷德·丢勒走出画室沿着莱茵河游历德国主要工业城市,到过法兰克福,访问过科隆。4年间的旅行学习考察对画家丢勒的世界观形成和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3岁的丢勒已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一年里,丢勒与故乡的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阿格列萨·弗湟伊结了婚,此后丢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工作。

阿尔弗雷德·丢勒作为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他的艺术探索对德国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丢勒是德意志的代表民族画家。丢勒同时又是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带进德意志,并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艺术奠基人。”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过丢勒,并把丢勒和达芬奇视为是需要巨人的时代所产生的巨人。

阿尔弗雷德作品介绍(阿尔弗雷德完成了什么书) 第1张

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完成了什么艺术?

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完成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全书十三章,并没有长篇大论,十六开的书只有一百四十页左右,共分为三个部分:先是阐述了大陆漂移的定义与理论内容,驳斥了冷缩说、陆桥说和固定说的难度;其次从大地测量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角度提供了当时能做到的证明;第三部分是用该理论解释地质学上的现象和推想大陆漂移的动力。

本书被誉为“科学元典”,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它绝不做神秘的前提,甚至力求简洁,同时它明确可以证伪,不仅为手段不完善和数据不准确而掩饰。本书为每个章节配备了导读,逐章讲解到位。在翻译上,这本书的翻译虽然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了,部分语言略显生硬,但整体上还是通俗易懂的。

学说证明

作为现代板块学说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的原始著作,身为资深气象学家的魏格纳以其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旁征博引、实地考察(数次格陵兰冰川考察)得出了很多不可辩驳的证据来反驳当时的其他学说(如陆桥沉没说、冷却皱缩说等)、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尤其是古气象古生物证据那两章,遍布全球的煤带、珊瑚化石带、热带温带苔原古生物化石,构建出了一个变形之后的地貌。

看着那些文字,仿佛在大脑中俯瞰着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在千万年的地质时代中不断运动,而运动的依据就是魏格纳写的那些古气象古生物证据在地表的分布,这种想象的`过程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享受,也是阅读本书的乐趣。

作为几十年前的科学理论书籍,由于时代的局限造就了理论的不足,因而在阅读本书时,我们需要观照社会—环境的现实性,对书中诸多不准确的地方,或与现实不相符的观点,我们要懂得辩驳。况且,科学的尊严不在于从不出错,科学应该给理论的修正留下空间,绝不做狂妄的永远正确的自负。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有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从小体弱多病,学习成绩也不好,家人时常拿他和优秀的哥哥对比,这让他很是自惭形秽。爸爸鼓励他“不要相信你眼前的一切”。

因此阿德勒虽然是个自卑感很重的人,但是他发展的很好。在他的《自卑与超越》等书籍中,都有很多笔墨对自卑感体验和如何超越自卑感进行论述。

阿德勒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之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旨在通过个体心理学的知识,介绍人的行为、性格和精神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及可能形成原因。帮助普通人更好地认识人性,认识这些人性在自己身上体现的程度,从而也认识他人,达成互相理解的基础。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在很多地方提到了儿童教育,每一个成人都儿童成长而来,我们学习心理学,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再教育,一部分是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可以从一个更完善的基础出发,将他们的成长引导到一个健康、整合的方向。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故事中人们建造的塔。根据篇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事件,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

觉得巴别塔这个故事,也可以用来比喻心理学的学习,我们学习心理学,就是在学习一门关于人心与生命的共同语言,旨在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最终修通爱与慈悲之塔。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01 之一章人的行为

这一章章名是人的行为,但一开篇,阿德勒先开始介绍:精神。

“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身体的运动是不能被分割开来的。一个人精神领域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是为同一个目标而服务的。”“只有我们确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以后,精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才会相应发生。”

这个目标,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就是一个无意识的目标,也就是我们说的自动运转,看似不相关的行为,都在共同维护内在核心的潜意识需求。

在这一部分,阿德勒提到“如果说我们想探究孩童现阶段各种行为的根源,我们就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的角度来体会所发生的事。”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方面

(一)绝对真理

(二)对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类只有在对自己特别有利的环境中才能维持生存。社会为人类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三)安全与适应

(四)社会意识

儿童与社会

(一)婴儿的处境

(二)困难的作用

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儿童遇到的障碍通常会阻碍或歪曲他们的社会认知。这些障碍可能是物质环境上的缺乏,比如由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有可能是自身生理缺陷造成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那么也会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相似的阻碍。过多的阻碍,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孩子将变得固执,不能识别什么是爱,也不能恰当地表达关心,因为他们对亲情的认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缺乏亲情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身上,很难发现任何关心的行为表现。他们对所有爱和亲情持有逃避的态度。

过多的关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与无关爱所造成的影响一样,都是有害的。

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儿童更应该独立成长。

(三)人作为社会组成物而存在

“总之,社会归属感将伴随人的一生,在一些情况中社会归属感会被扭曲并受到约束,在另一些情况中又会得到扩大、拓宽,甚至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成员,还包括他的民族、他的国家乃至全人类。它还可能超越种的界限,扩展至动物、植物、无生命的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一个重要的基本依据就是必须把人看作社会的组成物。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掌握了通过理解人类行为大门的钥匙。”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阿德勒虽然在强调社会归属感,但他的理论基础其实已经延伸到了整个宇宙和存在。

我们所处的世界

(一)世界的结构

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环境,因此,人类的心理机制具有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的功能。此外,心理机制会根据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沿着先天因素引导的路线向前发展。

(二)世界观的组成要素:知觉,记忆,想象

(三)幻想

(四)对梦的初步认识

(五)移情与认同

(六)催眠与暗示

自卑感与力求认同感

(一)儿童早期的情形

(二)自卑感的补偿:求的认同和优越感

读阿德勒的书籍,不能忽略他对自卑感的重视和诠释。

(三)人生的曲线图与世界观

生活的准备

(一)游戏

很多儿童心理学家都会强调,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儿童的游戏可以被看作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这一发现归功于教育学教授格罗斯。

但是,对于游戏的本质,“准备”这一概念并不能包含我们所有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游戏是一种社会练习,它能使儿童满足并实现其社会感。不愿游戏和玩耍的儿童总令人怀疑他们的适应能力。

企图超越他人,在游戏中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它显示出儿童想当指挥者和统治者的愿望。

儿童在游戏中表现自我的可能性。在游戏中,儿童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的表现也受他们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的影响。

在儿童玩游戏时打扰他们,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游戏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在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目标上,每个儿童多少都有点儿像成人。

(二)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

注意力集中是心理活动的特征之一,而心理活动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

使注意力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真正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兴趣。兴趣所处的精神层面远深于注意力。如果我们有了兴趣,那么集中注意力将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有兴趣,教育者就无须担心注意力的问题。

没有兴趣也就意味着他想脱离这一情境,虽然他被要求专注其中。因此,说某人不能专心致志是错误的。我们很容易证明他具有专心致志的能力,只是专注于其他事情上罢了。

(三)过失犯罪与健忘

(四)无意识

之一类人过着一种更有意识的生活,他们力图客观地对待生活的种种问题,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

第二类人则对生活抱有偏见,只看到生活的一方面,语言和行为总是受到某种无意识的方式支配。

在许多病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后一类人只关注小范围内的活动,而前者的注意范围较为广泛,对各种人、事物、事件和观念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些感觉自己被逼入绝境的人自然只满足于了解生活的一小部分,因为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与那些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不同,他们无法找到问题所在,也不能理解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因为他们对于生活的兴趣有限,所以他们只能感知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害怕广阔的视野会使他们失去权力。

(五)梦

(六)才能

性别

(一)两性差异与劳动分工

(二)男性在当今文化中的支配地位

(三)女人所谓的低能

(四)逃离女性角色

(五)两性间的紧张关系

(六)尝试改善

在之一章的结尾,阿德勒给出了综述的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一个儿童,无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偏差,在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中,最严重的莫过于这样一种欲望: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所有的同伴。

02第二章 性格科学

“性格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态度体现,是个体在面对周围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特质和本能”

我们可以将人类分为防御型和攻击型两种。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将孩子作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教育的客体,就当孩子是与老师处于同等层面的成年人。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感觉受到压迫或冷落,或是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威胁和挑战。从事实来看,我们的文化中存在错误的野心,这会让我们的行为、思想、性格都受到影响,不能自由地发展。个体在其中会觉得深受困扰。

03攻击性性格特征

(一)虚荣心和野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和野心。当虚荣心逾越了适当的界限,就会变成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虚荣的人并不关心周围事物的本质,而是将焦点放在事物的表面上。虚荣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或只是在乎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所有的危害中,最严重的莫过于虚荣早晚都将导致个体失去与现实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再与他人产生应有的联系,他的生活将是一种非常态的异样状态。他会忽略所有应尽的责任,对于自然界为每个个体所规定的任务则会视而不见。虚荣的人在对待所有事情和周围的伙伴时,首先关注的不是事物或人本身,而是:“我能够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好处?”

正是因为很多人无法用正确的途径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于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就会出现障碍。

对虚荣的人来说,其人格中蕴含着深深的不满足感和虚弱感。会通过控制别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案例:一个家中排行最小的女人,发现生命可以获得母亲的关注,适应了生病的状态。可以很容易让自己生病。最终真的得了慢性病。

(二)忌恨

在童年期的在一种要超越别人的企图中,儿童的忌恨就会不断发展起来,而这些也是同样能发展起野心的儿童,同时,他们对世界的好战态度,也因这两种同时存在的性格特征而得到证实。

忌恨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在不信任中、在潜伏于他人身边的准备中、在对同伴的批评性评估中,甚至在经常性地觉得受忽视的恐惧中,都能发现忌恨的影子。先前对社会生活的准备,决定着在这些忌恨表现中哪一种会突出显示出来。自我毁灭是忌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奋力完成某项工作的固执则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性格特征还存在一些多变的形式,包括使他人扫兴、愚蠢的敌对情绪、限制他人的自由及随之而来的对他人的征服等。

(三)嫉妒

我们完全能肯定,在对权力和统治地位的追求出现的地方,就会出现嫉妒这种性格特征。

(四)贪婪

(五)仇恨

04非攻击性性格特征

(一)隐遁

(二)焦虑

(三)懦弱

(四)无教养的本能

05其他性格表现

(一)兴高采烈

(二)思维过程和行为 ***

(三)学童的不成熟性

(四)学究型及信奉原则的人

(五)顺从

(六)专横

(七)情绪或气质

(八)厄运

(九)宗教狂热

在这一部分阿德勒将我们引导到,付出比接受有福,再引导到,我们在教育过程,要注意将孩子放到与成人平等的地位,来尊重的引导。

06情感与情绪

(一)分离性情感

力争权力和统治的名副其实的象征,就是愤怒这种情感。

当某人因为失去或被剥夺走某些东西,而不能自我安慰时,就会出现悲伤这种情感。悲伤和其他的同时出现的情感可以作为对不悦感或虚弱感的一种补偿,它相当于一种获得更好境遇的企图心。

过分沉溺于情感当中并不是一种好习惯,而且有时候甚至会演变成病态。倘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童年时期,我们发现,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通常会误用他们的情绪。

厌恶这种情感中也有极大的分离性的因素存在,即便这种因素在其他情感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在人类的生活中,焦虑是一种最重要的现象。这种情感之所以显得有些难以理解,是因为焦虑不仅同悲伤一样是一种分离性的情感,而且它还能在个体与同伴之间导致一种单向的联系。儿童会因恐惧而逃避一种情绪,结果却寻求另一个人的保护。焦虑这种情感不能直接证明任何优势——其实,它似乎表明的反倒是某种失败。

(二)连接性情感

快乐作为一种桥梁可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快乐无法容忍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快乐的表现可以是寻找一个同伴,互相拥抱,互相亲吻,与他一起玩耍,与他并肩通行,与他一起分享幸福。快乐是一种连接性的态度,就好比伸向同伴的一只手,就好比温暖从一个人身上辐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在这种情感中,存在着所有连接性的因素。

社会感最纯粹的表现,就是同情。一般而言,我们只要在一个人身上发现同情,我们就可以得出他的社会感已形成的结论,因为此时我们可以对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我与其伙伴的同一性作出判断。

谦逊是一种同时含有连接性和分离性的情感。

我不记得自己初读这本书的感觉,也许那时会觉得理论性过强,较难理解。

在重读中静下心来,我开始明白了,要了解人性,我们需要了解人所处于的生存环境,大到宇宙,中到社会、学校,小到家庭。人的遗传因素、个体特质与后天际遇,造成了人之本性的共性和差异。

当我们开始试着了解这些成因,而不是简单追问为什么或者说我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开始了,巴别塔的建设,虽然它很难,但每一步都在超向,最终的爱与相互理解。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