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一、领导人列表
1、列宁,任期: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
2、斯大林,任期:1924年1月21日―1953年3月5日;
3、赫鲁晓夫,任期: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4、勃列日涅夫,任期: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5、安德罗波夫,任期: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6、契尔年科,任期: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7、戈尔巴乔夫(苏联时期最后一位领导人),任期: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二、领导人资料
1、列宁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是苏俄(世界上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2、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
苏联政治家,全联盟 ***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更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和哈萨克大饥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
他还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李森科主义,发动“大清洗”运动,大量屠杀和压迫流放反对派领导人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1930-1953年间根据由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等机关起诉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镇压,其中被判极刑(枪决)的786098人。
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3、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更高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委员会之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918年加入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委员会之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担任苏联更高领导人期间,他于1956年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此后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 *** ,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
外交方面,他的“秘密报告”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20世纪60年代,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4、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
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苏联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更高领导人。
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 *** 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5、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俄文: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英文: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
1939年,安德罗波夫加入苏联 *** 。1940年代在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任职。二战苏芬继续战争初期,安德罗波夫参加了卡累利阿游击队。
1956年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时主导匈牙利事件的解决。从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起,安德罗波夫一直担任中央委员,1967年起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3年4月升为正式委员。
1976年获苏联大将军衔。1967年至1982年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于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 *** 总书记、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任职后推行渐进式改革,两年之后,于1984年逝世,享年71岁,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6、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1911年9月24日-1985年3月10日),苏联政治家,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工人运动的出色组织者。
1984年2月13日,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逝世后,接任苏联共产***总书记、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就任总书记后已经体弱多病,此后不久健康更加恶化,无法正常履行职务,任总书记13个月后即去世。由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职务。
7、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
1952年,加入苏联 *** 。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80年10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一、苏共领导: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里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之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之一书记
4、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之一书记
5、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国家元首
1. 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1985年7月27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更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三、 *** 首脑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2、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3、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4、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5、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
6、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7、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8、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9、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10、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
11、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45年3月10日-1894年11月1日),史称亚历山大三世(英语:Alexander III),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在位),亚历山大二世次子。
亚历山大三世由于害怕被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因此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或“革命的俘虏”。即位初期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权。对待异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占领中亚,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丹麦在普丹战争中败给普鲁士,被迫割让什勒斯维希-霍尔斯坦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意志帝国产生反感。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日耳曼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斯拉夫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他在位期间,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外文名 :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别名 :亚历山大三世(和平制造者)、加特契纳的隐士、革命的俘虏 国籍 :俄罗斯帝国 民族 :日耳曼人 出生地 :圣彼得堡-冬宫 出生日期 :1845年3月10日 逝世日期 :1894年11月1日 职业 :俄罗斯帝国皇帝 信仰 :东正教 主要成就 :巩固君主专制政体 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 在位时间 :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 父亲 :亚历山大二世 继任者 :尼古拉二世 人物生平,早年婚姻,即位沙皇,在位期间,事故而亡,为政举措,调整政治,发展经济,外交政策,评价,家族成员, 人物生平 早年婚姻 1845年2月26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本来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将长子尼古拉立为皇储,但在1865年,尼古拉意外地从马背上摔下来,患重病离世。本来在这一年,计画好了尼古拉与丹麦公主玛丽·苏菲·弗雷德里卡·达格玛(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成婚。尼古拉在离世前不久,自知来日无多,特意嘱咐二弟亚历山大要娶达格玛公主为妻。亚历山大本已有了意中人,但是为了哥哥的遗愿,他只好做出许诺。 年轻时的亚历山大三世 即位沙皇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皇储亚历山大继位,史称亚历山大三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十三位皇帝。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是在亚历山大二世开创的繁荣局面下开始的,亚历山大三世也无意树立新政,无意过多干涉实际政务。他采取了类似董事长式的治国 *** :组织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形成了一个智囊圈子,让这些人先对国家政务进行研究,拿出几个处理方案,然后报呈皇帝本人,再作出最后决定。 亚历山大三世 在位期间 由于有亚历山大二世屡遭行刺,最后丧命于人民意志党人的炸弹的教训,亚历山大三世和他周围的智囊们一致认为应当加强君主专制,对社会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1881年8月,在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初,就颁布诏书,规定出了一系列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明确宣布了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几种情况。此外还加大了对 *** 、 *** 等活动的惩罚。鉴于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亚历山大二世给予大学的自治地位。但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体现了官僚统治集团的意愿。 亚历山大三世 在俄罗斯国内,革命运动的浪潮并未伴随着亚历山大三世加紧君主专制而有所消减。革命意志党人仍在从事秘密暗杀等恐怖主义活动,并计画在1887年3月1日这一天,行刺亚历山大三世。但是警察机关及时察觉了人民意志党人的活动,在他们计画开始实施前,就逮捕了所有的刺杀行动参与者。经法庭判决,所有参与者被判绞刑。亚历山大三世宣布,将对忏悔者实行大赦,赦免他们的罪行。但是还是有五名人民意志党人拒绝忏悔,主动走上绞刑架。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年轻人,即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哥哥。 事故而亡 1888年10月的一天,在离哈尔科夫不远的一个名叫博尔基的小站附近,因铁路工作人员失误,造成亚历山大三世的专列出轨。事故造成23人死亡,19人受伤。沙皇全家安然无恙,但亚历山大三世在帮助家属脱险时受风,加上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亚历山大三世患病。此后他开始暗中酗酒,逐渐地远离国政。 1894年 10月20日,亚历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继位。 亚历山大三世的遗容 为政举措 调整政治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做出了重大调整。首先,取消了原有的缙绅会议联席管理制度。本来在地方,缙绅会议属于地方自治机构,吸收了除贵族和官僚阶层以外的知识分子、商人、乡绅、工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哥萨克等社会阶层,各处缙绅会议的长官组成的联席管理有一定的政务处理权。但在法务部的坚持下,缙绅会议联席制度被地 *** 院取代,地 *** 院除司法权以外,还获得了行政权力,警察机关也被划到地 *** 院管辖之下。这样司法体系基本上控制了地方自治。 亚历山大三世 其次,在缙绅会议联系制度被取消后,又进一步地开始取消缙绅会议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总督的直接执政,把各地总督的许可权扩大到总揽一方军政的程度。本来缙绅会议作为地方自治机构,还负担参政和议政等监督政务执行的任务,这样一来总督有权推翻或者更改缙绅会议的决定,缙绅会议在实际上丧失了存在价值。 最后的一项重大措施是重新审定地方行政秩序,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贵族和官僚阶层的发言权。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现实:他对法务部制定的政策不满意,提出在地方要行政和司法分立,但遭到了法务部的反对。亚历山大三世最终还是屈从了官僚集团的压力。 发展经济 亚历山大三世很重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自1880年开始,根据亚历山大三世主持制定的经济发展计画,俄罗斯开始高速大规模的工业化。也就是在亚历山大三世期间,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顶峰,不但在军事上,也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但是由于俄罗斯上层统治集团推行的逆向改革措施,钳制了思想发展,严重阻碍了教育普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加速社会阶层对立,为最后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和内战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打下了伏笔。 外交政策 在外交方面,亚历山大三世积极推行泛斯拉夫主义,这当然和俄罗斯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有关。俄罗斯推行的泛斯拉夫主义有很强的外交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沿岸,这显然是为了扩大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巩固俄罗斯在斯拉夫民族居住区的统治地位。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政策一方面对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促进当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消极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俄罗斯为了争夺塞尔维亚,1914年对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参加之一次世界大战,而这次战争正是俄罗斯国内爆发革命的导火索。 亚历山大三世 除了奥匈帝国以外,和俄罗斯逐鹿巴尔干的还有德意志帝国。德国一直希望获得一个地中海的暖港,打通北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通道,拦腰将欧洲切断,所以加快了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扩张势头,在1887年把亲德的科堡王朝扶上保加利亚王位。俄罗斯在这一轮的地缘政治争夺中败给了德国,于是转而与法国结盟,俄法两国签订了秘密反德条约,为欧洲协约国集团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总体上,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俄罗斯是和欧洲在文化和经济上最为接近的时期,欧洲和俄罗斯之间有相互的认同感,而且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完全可以不用武力,只通过外交努力即可实现政治意图。亚历山大三世在外交事务上最著名,也是底气十足的一句话就是:俄国沙皇还在钓鱼,欧洲暂时可以等著(有一次亚历山大三世在度假休息时去钓鱼,负责欧洲事务的臣属跑来向亚历山大三世汇报紧急公务,亚历山大三世说出了这句话)。可以说,亚历山大三世是俄罗斯十九世纪历史上最强大的统治者。 油画《上帝保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家人遇见基督 在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只发动了一次对外战争:斯科别列夫指挥的小规模的梅尔夫绿洲之战。梅尔夫是位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一个绿洲城市,在中国汉代文献中称为马雷,南北朝时文献又作末国,元代文献中则将此地称作麻里兀,或作马兰。在梅尔夫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土库曼斯坦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评价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期间,俄罗斯在总体上持续了繁荣和高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各项具有划时代意义改革政策的余荫。亚历山大三世没能把此前的各项经济、行政和司法制度改革推行到底,面对庞大的贵族官僚集团,被迫采取妥协态度,单方面加强集权统治,最终导致社会隐患不断放大,成为俄罗斯帝国崩溃的深层原因。 身材高大的亚历山大三世 家族成员 亚历山大迎娶了的丹麦公主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两人有四子两女: 1893年的亚历山大三世全家福 尼古拉二世(1868-1918),1894年与黑森-莱茵的维多利亚·阿历克丝·海伦娜·露易丝·比阿特丽丝公主(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结婚,有一子四女。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1869-1870),死于脑膜炎。 乔治·亚历山德罗维奇(1871-1899),28岁死于肺痨,未婚。 谢妮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875-1960),1894年与堂叔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大公结婚,有六子一女。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1878-1918),贵庶通婚,有一子。 奥尔加·亚历山德罗芙娜(1882-1960),两次婚姻。
苏联 *** 领导人 (按时间排序)
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列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之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之一书记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之一书记
5.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按时间排序)
1. 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1985年7月27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苏联更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更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 首脑(按时间排序)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有点乱,见谅,但愿对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