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咚: 拟声词,拟青蛙跳入水中时发出的声音,与“不懂”近音相谐.指不知道、不了解,或不懂事.[例]大伙儿“嗤”地笑了,互相咬耳朵:“看看,是吹吧?闹了半天,还是青蛙跳井——扑咚(不懂)!”
“(扑通)”有人跳入水里。
“(扑哧)”有人跳入水里。
“(哧溜)”有人跳入水里。
“(砰砰)”有人跳入水里。
“(咕咚)”有人跳入水里。
呼啦啦、轰隆隆、淅沥沥、哗拉拉、咕噜噜。
一、呼啦啦
白话释义:亦作“ 呼喇喇 ”。象声词。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八九回:“﹝ 寳玉 ﹞忽听得纸窗呼喇喇一派风声。”
二、轰隆隆
白话释义:象声词。形容雷声、炮声、爆炸声、机器声等。
朝代:近代
作者:周鸣钢
出处: 《没有双手的女英雄》:“‘轰隆隆’的巨雷声,就好像大炮弹在她的身边爆炸着。”
三、淅沥沥
白话释义:形容轻℡☎联系: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45回:“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四、哗拉拉
白话释义:亦作“ 哗啦啦 ”。亦作“ 哗喇喇 ”。象声词。
朝代:清
作者:李宝嘉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只见他双手拉下中衣,还不曾蹲好,就哗拉拉锵啷啷的撒将起来。”
五、咕噜噜
白话释义:释义是拟声词,水流动或物体滚动的声音。
朝代:现代
作者:佚名
引证:“唉,咱们的窟窿还大呢……”女人继续咕噜着。──《果树园》
拟声词有:
1、汪汪:狗吠声。例句:狗儿向它的主人汪汪叫。
2、咚咚:一般形容碰撞声。例句:他拉了拉衣襟,然后才咚咚的下了楼。
3、呼呼:物体产生的声音。例句:他拿起长枪,舞得呼呼的响。
4、嘎嘎:鸭叫声。例句:几只小青蛙蹲在床底下嘎嘎的叫。
5、嘀嘀:表示各种声音的描述,比如汽笛声音等。例句:司机按喇叭按得嘀嘀响。
扩展资料:
1、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也是摹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
2、拟声词在语法上不像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的修饰,例如我们不会说“雨点十分哗拉哗拉地下着”,也不会说“风不呼呼地吹着”。
3、声音的摹写使得场面或宏大或细腻,音调或婉转或铿锵,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给人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其可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拟声词
嗡嗡嗡嗡、哗啦哗啦、吧嗒吧嗒、哐啷、咕咚咕咚、唔哩哗啦、喀啦、嗖嗖、嘟嘟囔囔、呜呜、哗哗。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也是摹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也是摹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自然界的声音无限,通过我们耳朵和大脑的诠释,主观音感的辨别,再由自己语言的音位系统模拟,这样的模拟往往会失真。因此,它和口技的声音摹仿,有所不同。
拟声词(onomatopoeia),模拟声音的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通常是把汉字当成“音标”符号,来构成拟声词。它和音译词、联绵词在性质上是同类的,汉字只用来表音,而无关乎字义,因此,它们都是“衍声词”,和“合义词”为相对的概念。
1、说话声(喳喳)
2、翻书声(哗啦)
3、抽烟声(叭叭)
4、关门声(咣当)
5、跑步声(啪啪)
6、流水声(哗哗)
7、枪栓声(啪啦啪啦)
8、人入水声(扑通)
扩展资料:
拟声词:
1.绳子断了的响声:圪崩
2.开锅煮鸡蛋的响声:圪答
3.打雷时的响声:忽笼
4.下楼梯的脚步声:圪登
5.打饱嗝儿的响声:圪喽
6.炒豆子的响声:坷啪
7.锁门时的响声:黑此
8.雨天在泥水里走路的声音:黑此
9.抖动纸时的响声:忽唰
10.跳水时的响声:扑通
11.滑倒时的响声:扑差
12.清脆的笑声:圪低
13.挑东西时扁担的响声:圪支
14.摇铜铃时的响声:黑郎
15.肚子里的响声:骨骨鲁
16.煽风箱的响声:忽塌
17.陷进泥里的响声:忽初
18.往水扔砖头的响声:澎咚
19.吱水的响声:卜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