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欧洲国家历史的朋友就会发现一个共性:欧洲国家在近代的殖民地扩张主要依靠海军和“海权”观念。在欧洲扩张殖民地的早期,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就建立起了强大的海军舰队,为其本土扩张殖民地服务。欧洲列强的之一梯队——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军崛起后,第二梯队英国的海军也迅速崛起。
参加一战的欧洲列强奥匈帝国,因为实力太弱,最初的动机主要是奥匈帝国驻北京的公使馆受到安全威胁,因而奥匈帝国外交部长参与了各国特使的联合行动,他们在国内派兵保卫公使馆;奥匈帝国军队也参与了侵华战争。
当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时,发生了排外活动。当年年初,由于感到威胁到中国使馆区,在北京设有公使馆的英、法、俄、德、日、意、美、奥匈帝国等八个国家的外交部长,一方面与清朝 *** 的总理,另一方面基于与中国签订的国家关系条约,向各自 *** 发难;他要求海军舰艇进入渤海湾并向驻京使馆增派警卫。
清 *** 批准八国向北京派遣更多的使馆卫队。由39名官兵组成的奥匈帝国卫队,首先与其他国家的卫队一起从天津乘火车前往北京。拳师占领天津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铁路交通被切断,而北京公使馆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围攻,各国的幕外舰船他排名更高的英国军官西摩尔作为更高指挥官,带领各国水兵集中到幕外舰,海军陆战队以及部分军队开始占领大沽堡,甚至入侵天津和北京。
奥匈帝国一战前为欧州五大强国之一,自然不会放过侵占中国的机会,八国联军区区2万人几乎没什么损失就占领了帝都,火烧圆明圆。大清朝已病入膏盲,无病可救。据说八国联军进军一路,百姓争相观看,每一仗都有百姓点评清军与联军的各自表现,也足见大清已失人心。当时奥匈帝国在东亚海域的军舰有限,从军舰上调上岸的部队非常少,是一支在八国联军中发挥了小作用的部队。
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
匈奴人原本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外蒙古和中国内蒙古地区。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东亚的蒙古高原,就是凶猛的游牧部落的故乡,他们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他们四处侵略农耕文化的国家。
尤其是每当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牲畜大批死亡的时候,他们就会进入农业文明的领地,通过掠夺资源,来延续着自己的存在——他们一批批的从蒙古高原冲出去,他们征服了许多的亚洲帝国,并且一度成为了小半个欧洲的统治者。
在东汉初年,匈奴就大量进入塞内。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
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后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称为南匈奴,安置在汉朝的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扩展资料
起源:
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
此外还有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出动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步兵5万、弓箭手10万,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从此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匈奴
首先,帝国时代2的历史元素并不够真实,毕竟只是一个游戏。里面许多设定都有点扯,不用当真。真想了解历史,还是从书籍或电影入手。
答:
1、帝国2中的匈奴是汉代中国击退的匈奴向西溃退后再横扫欧洲的,和汉武帝打的匈奴没有本质差别。参考资料:匈奴王·阿提拉:
2、帝国2里的波斯很混乱,绝不是大流士时期的波斯(和中世纪八竿子打不着),说是萨珊王朝的波斯也很勉强,毕竟萨珊王朝在7世纪就灭亡了。
说是“波斯”不如说是波斯民族。成吉思汗战役打的波斯是瓜利密王朝。至于萨拉丁战役最后的战象,只能说是YY出来的。波斯这个文明在帝国2里的设置完全是为了“战象”这个单位。
参考资料:萨珊王朝:
3、aok2中的中国,如果从诸葛弩判断,应该是东汉、三国的中国。至于高丽应该是十四世纪之后的高丽,毕竟有龟船。
参考资料:龟船:
诸葛弩:
4、哥特人,是罗马帝国时期西欧一个野蛮人民族。不想多说,太复杂,看参考资料吧。帝国2里的哥特近卫军就是野蛮部落近卫军,还原度还算高。
条顿。不是民族。帝国2的条顿是一个错误设定,战役里是指德意志民族,但是莫名其妙变成条顿。条顿是德意志的一个骑士团。
在帝国2里,条顿的特色单位是条顿武士,这又是个大错,根据条顿武士的装束,应该叫十字军武士或步行圣殿骑士,真正的条顿武士应该是骑白袍战马的超重装骑士,有一种很NB的头盔...具体看资料。
哥特:
条顿骑士:
5、拜占庭,就是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地处巴尔干半岛及部分安纳托利亚高原。是一个羸弱的帝国,苟延残喘1000多年,于1453年灭于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2里的拜占庭还原度还不错,可惜拜占庭不是个 *** 国家,是个地地道道的东正教国家,帝国2里把它设置成 *** 风格了。
从奥匈帝国当中独立出来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匈人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是1756年法国学者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所撰写的,他依据匈奴西迁的大 *** 置和时间,推测出来了匈人就是匈奴人。起初这个观点还没有传遍欧洲,后来被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接受,在经典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也提到了这个观点,并随着这本名著传遍欧洲。
匈人,公元4世纪,欧洲大陆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首领阿提拉在位期间达到鼎盛时期,东自,西至海岸,南起自,北至波罗的海,盛极一时。而且还不断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给这个统治欧洲五百多年的霸主帝国带来了震惊和巨大的威胁。
以下是匈人崛起的路线:
350年,灭了阿兰国,震惊西方。
374年,征服了东哥特人,顺后再征服了西哥特人。
378年,大败了罗马皇帝瓦伦斯,动摇了罗马的根基。
387年,又征服了日耳曼人,夺取了潘诺尼亚平原。
395年冬,匈人攻入了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大肆掠夺,每年都迫使东罗马帝国交纳贡税;
450年,阿提拉(欧洲称号"上帝之鞭")率军进攻西罗马帝国,双方展开了大决战,史称沙隆之战。战争的结果,双方都损失惨重,西罗马帝国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一世战死,但匈人也被赶到莱茵河以东。
451年,在沙隆之战遭遇失败的阿提拉心有不甘,继而入侵了意大利,攻陷了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赶走了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但因为后方粮食供给不足,结果又被迅速击退。
452年,阿提拉离奇去世,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在他死后仅仅两年,匈人帝国便土崩瓦解了。
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呢?
1887年,洪钧出使沙俄,接触到了波斯人拉施特著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编纂的《蒙古史》等历史书籍,请人翻译后,苦心编撰了《元史译文证补》30卷。洪钧在这部书中最早向国人介绍了匈奴、匈人同源的学说,并将匈奴西迁的时期定为晋朝,还将匈人最后的落脚点定在了现在的匈牙利。
这部著作出来当然大受欢迎,原来威震西欧的匈人竟然是国人熟知的匈奴,而且这是西方人自己考证出来的,不是我们国人自己编写的,后来章太炎和梁启超都曾在学术论文中提及这一观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欣然接受。
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匈人与匈奴在人种、语言和艺术形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罗马历史学家格尔描述的匈人: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脸额骨高,鼻翼表,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提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新着一贝耳环。厚厚的眉毛,杏眼,日光炯炯有神。而中国史科所描述的匈奴人则是高鼻深目的具有高加索特征的北亚人,并且在《晋书》中对历届匈奴皇帝都有着重描写其身材高大,大多在190cm以上。
有一些学者认为,匈人中有古匈奴后裔的一部分,因为匈奴人内部也同样存在不同的血缘。早期(BC300)的匈奴墓所鉴定出的遗骸基本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晚期越来越杂;而匈人在这点上更明显,刚刚进入欧洲腹地时期的匈人墓葬考古的发现基本是蒙古利亚人种,往后混血情况才越来越多。匈奴和匈人在血缘上可能有那么一些关系,但这两个部落基本是不存在传承关系的。
还有生产技术这方面,匈人十分落后,不仅衣着习惯原始,还没有金属盔甲、没有冶金工艺,就连箭簇都是骨头做的,而且居住方式十分原始,根本不懂得建屋修城。而匈奴人,早已掌握了中原地区的冶金、建筑等工艺,郅支单于所部在被汉朝击败时就到康居国,在那里定居的匈奴人就会建造城池。而在匈人之中,甚至找不到一间哪怕芦苇编成的陋室,他们不会留在房屋中,因为他们认为身处别人的屋顶之下很不安全。
马赛里努斯记载过:"他们的生活需求极低,他们不需要火,也无需可口的食物,他们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类,至于是何种牲畜肉,他们从不计较。为了加热,他们会把生肉放在自己的大腿和马背之间捂一小段时间"。而《北史》记载北匈奴的情况是:"北单于度金℡☎联系:山,西走康居,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可见匈人和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不同。
后来也有人说匈牙利人的就是匈人,因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因为历史缘故,匈牙利的学者都自豪地以匈人之后自居。其实这是误传,匈人帝国土崩瓦解之后,匈人的残余部落与保加尔人进行了民族融合,与的没有发生过任何接触,马扎尔人与突厥人的亲缘更近。
匈人以匈奴存在的差距太大,匈尼特人也许才是西迁的匈奴。